呼应传统 凝聚当下
——陈军国画中的水墨精神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尹德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廊桥春深(中国画) 陈军

  陈军的作品中有许多大泼墨、意象的绘画,这些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他把时代的激情、生活的温情融汇到笔墨当中,与古人对话,与古代先贤留下的墨迹中渗透的文化情怀对话,他的抽象的、意象的泼墨也呼应着传统,凝聚着今天的生活。

  ——吴为山眼中的陈军作品

  浪漫繁盛的紫藤花、兰江里的一叶扁舟以及泛着零星金光的墨韵山水……引得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内驻足观赏。8月17日至25日,“陈军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芥子园书画院院长陈军的画作120余件。他师法水墨大家黄宾虹,近20年内所画的传统中国画作品浑厚华滋,韵味悠长。他欧美游历归来后,主动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作为自我艺术革新的养料,转以大泼墨的意象绘画表达自我,激扬时代,近5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现代水墨作品。此次展览既是对陈军多年艺术生涯的一次凝望、回首,也是他在中国画上探索创新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

  陈军在创作山水画之前也创作过指画、陶艺以及人物水墨画。他通过对写意山水的艺术特性、笔墨技法、语言形式、构成要素、品格特色、意境表现的分析,表现对“守正”的坚持、对“创新”的探索。“陈军的山水,有骨有肉,有脉有血,汇聚江南地域的灵秀气息,同时又流露出纯朴的乡土之音。 ”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方增先说。

  从浙派前辈大师黄宾虹那里,陈军汲取了多方面绘画元素,如构图、气韵、用笔、用墨、师造化等。在《山重水复》 《古木幽岸》 《大山索胜》 《兰江记忆》 《溪山雨霁》等作品中,他用积墨、破墨、淡墨诸法,挥毫泼写,层层皴染,让主峰肌理及生于其上的植被体现得十分明显,而其他山石经过反复皴擦勾线而成,并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对于陈军用墨的创新之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评价:“陈军在黄宾虹笔墨图式当中做了再发扬,在黄宾虹所讲的‘五笔七墨’个性笔法中,如果说黄宾虹的特征是圆浑,陈军作品则是跳荡性、挥洒性比较强,这主要体现在焦墨和泼墨两个语言元素方面:一方面,从《廊桥春深》《旧时相识》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基本都是用焦墨来画兰江的村落、建筑、树木;焦墨要干冽、润寒,但他不是一味地干、燥、焦,他还将润的成分结合在焦墨当中。另一方面,如《藏水聚风》 《夜闻水声》等作品中,他将泼墨和破墨结合在一起,泼之后再用水来破这个墨,就形成很有意思的墨迹表现。 ”

  如何将传统艺术创造性地转换成当代文化资源,并作用于今天的现实,是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梦寐以求而又努力探索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陈军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一条路径。他分解了传统山水的笔墨结构,采用西方的绘画语言去重构画面的组成元素,同时又借用西方现代色彩语言改造传统山水画中的色彩,时常刻意以鲜艳的色彩渲染画面。可以说,在构图与色彩上都能体现他在创新方面所作的努力。在《禅心寄山林》 《苍翠总在山色中》 《白云深处》 《紫藤之二》 《静好》等作品中,他大胆将中国画的泼墨与西画的光影、色彩融为一体,把国画写意与西画写实融会贯通。在材料探索上,陈军在《墨韵山水》系列作品中,在泼墨的同时里面又加了金的成分,使泼墨不只是一个墨色单纯的表现,而是在黑白强对比基础上又有金的辉煌视觉效果。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很多水墨艺术家面临着新的创作生态和展览机制的变化。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员柳淳风在陈军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方向:逐渐转向社会现实和强调趣味的传统艺术样态之间当代性的连接,陈军找到的方法是把水和墨区别对待,水和墨刚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比较务实的方法论或语言环境,这也恰恰彰显了陈军的艺术已经偏向对于意境、虚空等特征的探索。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陈军的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在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研究、继承与弘扬方面作出了探索与努力。他不仅仅满足于学习研究传统笔墨,他还在生活中寻找古人的境界,寻找他自己的诗意,寻找他对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情感。吴为山认为,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创新。陈军的作品中有许多大泼墨、意象的绘画,这些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他把时代的激情、生活的温情融汇到笔墨当中,与古人对话,与古代先贤留下的墨迹中渗透的文化情怀对话,他的抽象的、意象的泼墨也呼应着传统,凝聚着今天的生活。

大山索胜(中国画)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