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忘不了黄一鹤导演的知遇之恩
栏目:忆故
作者:崔立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九八六年,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扮演“大赤包”和冠晓荷的李婉芬(右)、周国治(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为观众献上一个新的小品《送礼》。这是导演黄一鹤(左)在为他们说戏。新华社记者 巫加都 摄

  1934年的春天,他来到了这个世界。2019年的春天,这位走完了85年人生历程的老人,驾鹤西游,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名字,不可能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但他开创了一项辉煌的事业,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黄一鹤,他开创的那项辉煌事业,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1983年,黄一鹤导演第一次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除夕夜的文化盛宴。从此,诞生了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如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7年的旅程,俨然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新的春节习俗,改变了中国人过年的方式。黄一鹤自1983年执导第一届春晚后,又连续导演了1984年、 1985年、 1986年的春节晚会,并在1990年再度担纲春晚导演。

  黄一鹤开创了春晚的先河,而春晚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其中,就包括我。

  28年前,我是边陲小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机关干部,一个爱好写作的文艺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写了一段相声《特殊经历》 ,由青年相声演员王平和搭档搬上舞台并在全国的赛事中获奖,从此我与王平成为朋友和艺术上的合作者。

  1992年的冬天,我去吉林看望生病的奶奶。在沈阳停留时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其实那时我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家里是没有电话的,只是因为邻居是一位领导干部,家里有电话,我有事都是通过他家的电话与家人联系。电话里爱人告诉我说王平来过电话,有重要事情找我。我一听事情重要,赶忙给王平打电话。当时,王平还是鞍山曲艺团的演员。电话中,王平对我说,“金炳昶老师说省电视台正在筹办春节联欢晚会,需要相声作品,我向他推荐了你,他又把你推荐给了晚会剧组。你记一下电话号码,赶紧和剧组那边联系。 ”

  我按王平给我的号码和剧组取得了联系,接电话的是导演李水池,他让我第二天上午10点前赶到剧组。于是,我调整了行程,在沈阳住下。

  当晚,沈阳地区天气骤变,先是下雨,接着又下雪。一夜的大雪过后,第二天沈阳城银装素裹,景色煞是好看,但交通几乎瘫痪。公交车挤不上去,我无奈只好去打出租车。打车,如今已是家常便饭,但28年前的我,花钱打车还是很心疼的。司机要了我四十块钱,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平时只需20分钟的路,的士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

  见到了李水池导演,他非常热情,拉着我的手说:“欢迎你” ,随即指着屋里一位老人对我说:“这是黄一鹤导演” 。

  我一下子愣住了。黄一鹤这个名字对我这样一个文艺青年来说,那是如雷贯耳啊!这样的人物我居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这么轻易就见到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黄导把我拉到身边坐下,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崔,今年东北三省的电视台联手举办春节晚会,演播现场设在沈阳。晚会采取擂台赛的形式,每个艺术形式,各省都出一个节目参加打擂,直播后由三省的观众投票,评出获胜的节目再举办颁奖晚会。相声是擂台赛的重头戏,又是你们辽宁的优势项目,我们听说你写过不错的相声,想请你为晚会写一个作品,题材不限,你写什么都行,只要好。 ”

  听完他的这番话,我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我觉得这事对我来说,没戏。辽宁那么多搞相声的,好多人当时已经成就卓著,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名气。现在,每省只上一个段子,我一个业余的相声爱好者,省一级的晚会从来没参加过,从哪儿排也到不了我的名下,哪敢做上春节晚会的梦啊?我想,人家剧组只不过是普遍发动,跟我说说而已,未必真拿我当盘菜。

  离开了剧组,去吉林看望奶奶。几天后回到丹东,我就把此事扔一边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有一天,我接了一个电话,话筒里传来的是黄导的声音。

  “小崔呀,作品写得怎么样了? ”

  我顿时蒙了,没想到人家并不是跟我随便说说而已,还真拿我当回事了,可我怎么回答?说没写,太说不过去,只好撒谎了。

  我说:“黄导,我写了一个初稿,自己不太满意,还想再改一改。 ”

  黄导说:“那你尽快改,改好抓紧寄过来,我等着呢。 ”

  我说:“好吧! ”

  放下电话,我感到此事必须认真对待了。可是,写什么呢?着实犯了难。这是东北三省的春节晚会,而且又是打擂,一般化的东西肯定不行的。题材十分关键,要贴近生活,引起百姓的共鸣,又要有强烈的喜剧性,这确实是太难了。我冥思苦想,寝食不安,绞尽脑汁,仍然找不到感觉。

  那天同事们聊天,聊到了当时社会上很火的一个现象,就是吉祥号码热。本来普普通通的数字“8” ,突然间就身价倍增,好多行业都在拍卖这个号码,很发了一笔横财。其实,“8”与其他数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就因为广东话里“8”的发音与发财的“发”相似,于是“8”就演变成“发”的化身而炙手可热,弄得全社会沸沸扬扬,抢购成风,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初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现代迷信的风景线。

  我的心里一动,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相声素材吗?它贴近现实,很有社会意义,又容易结构出喜剧情节,塑造出喜剧人物,讽刺意味又很强。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写它了。于是,我立即在脑海里构思起来,晚上回家,就开始动笔。找到了突破口,写起来就比较顺畅。当晚,我就写出了一稿。第二天晚上,又修改了一遍,然后便给剧组寄去。

  几天后,我便得到通知,本子通过了,并落实著名相声演员杨振华和杨瑞库表演,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又过了大概十天,黄导来电话。

  “小崔呀,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8字迷》春节晚会决定采用了。 ”

  我一时没听明白,忙问:“上次电话里不就说定下来要用的吗? ”

  黄导也发觉自己没有说清楚,忙解释说:“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决定用你这个节目了。 ”

  这更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不啻于天上掉馅儿饼。

  我问:“那咱们这台晚会还上这个节目吗? ”

  他说:“照样上。 ”

  原来,辽宁搞出一个相声《8字迷》的信息传到了北京,当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缺相声作品。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邹友开给在沈阳的黄一鹤打电话,希望他能把《8字迷》让给中央电视台。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将自己辛辛苦苦抓出来的好节目拱手让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黄导毕竟是中央电视台的人,大局意识还是有的。好在,东北三省的春晚是腊月二十九直播,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是除夕夜直播,有一天的时间差。于是黄导和辽宁电视台的领导与中央电视台领导协商, 《8字迷》可以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腊月二十九晚上必须先参加在沈阳的直播。这就意味着两台晚会最后的彩排和直播,演员要在北京和沈阳之间飞来飞去。北方冬天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飞机往往不能保证正常飞行,一旦发生变故,可是要误事的。所以,这个方案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中央电视台居然同意了,地方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同时上一个节目,这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谢天谢地,老天爷真是开恩,保证了北京和沈阳两不误,双方皆大欢喜。

  《8字迷》演出后反响强烈,经观众投票,在东北三省春节晚会的打擂中获胜,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的评选中又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央视春晚自1991年开始评奖,但前两年都是只公布获奖结果而不表彰。从1993年开始举办颁奖晚会并颁发奖品,第一次这样的好事居然就让我赶上了,不能不说我的命太好了。

  《8字迷》成了我的成名作,一下子让我走进了一线曲艺作家的行列。此后,我受邀参加了十届央视春晚的创作,与姜昆、冯巩、牛群、侯耀文、师胜杰、郭达、蔡明、郭冬临等均有合作。而这一切,如果没有黄一鹤导演当初对我的信任和坚持,是无从谈起的。

  从那以后,我和黄导的关系密切起来。他有重要晚会,都拉着我一起干。先是让我写作品,后来又让我担任策划和导演。这些年来,我跟着他,走南闯北,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通畅。

  我们最后一次合作是2014年,他给我打电话,让我跟他到山东临沂去搞一台大型晚会。当时他已是80高龄,我真有些担心他能否吃得消。他说,“没问题。我坐镇,你们多发挥作用嘛! ”那次,我跟他在临沂呆了3个多月。筹备期间,正赶上足球世界杯。黄导是球迷,每天熬夜看球,白天还得工作。但他依然是充满激情,不知疲倦,真正是老当益壮,令人敬佩。

  黄一鹤导演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央视春晚早已融为一体,是符号,是历史,是不朽,是永恒。

  (作者系辽宁省曲协副主席、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