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国礼》研讨会举办——
展现湘绣艺术与湖南和平解放的双重传奇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影片《国礼》将于9月全国公映,这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电影讲述了一段关于湘绣的传奇故事——1949年初夏,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南下,国民党败局已定,毛泽东决定访问苏联,并亲点将湘绣作为国礼之一。此时,湖南尚在国民党控制之下,中共特派员周乐安携带一张照片和一部电台潜入戒备森严的长沙城,他此次的任务是为毛主席出访苏联筹办礼品,同时为湖南和平解放扫除障碍……

  在日前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的电影剧本《国礼》研讨会上,吉狄马加、饶曙光、梁鸿鹰、程绍武、徐可、李朝全、张德祥、张思涛、许柏林、赵葆华、马维干、侯仰军、高伟、范党辉、胡一峰、尹汉胤、曾应明、张弛、刘琼等专家学者,与周琦、曾理、倪卫静等《国礼》的主创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剧本的创作得失。

  专家们一致认为, 《国礼》题材重大、主体深刻、结构巧妙、艺术严谨、意义丰富,影片将湘绣传奇与湖南和平解放巧妙融合,从小切口切入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故事较为饱满,内涵较为丰富。对湘绣情有独钟的毛泽东、遵循“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原则的夏明翰、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的地下党员周乐安、对工艺痴迷的湘绣大师,影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而生动。同时, 《国礼》的剧情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片中正反双方的惊险博弈、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使观众在紧张中体验了湘绣艺术与湖南和平解放的双重传奇。

  谈及创作初衷,编剧曾理表示,湘绣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也是毛主席送出的唯一一份国礼。“湘绣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从远古走来,到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曾理介绍,自己从小学习国画、刺绣等传统文化,后来有机会去国外留学,发现外国人很擅长通过电影等文化载体宣传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回国后,我希望将湘绣的历史传承与艺术魅力,以及中国第一份国礼诞生的过程呈现在一部电影中,通过电影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着手创作了《国礼》的剧本。 ”曾理表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 《国礼》剧本围绕国礼湘绣展开,表现了在历史变革的大时代,人们面临的两种选择:是选择光明还是黑暗,是选择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剧本中正反双方人物都在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做出选择,并收获了迥异的结果,以小见大地彰显出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真理,这在当下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吉狄马加表示, 《国礼》还展现了湘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精神,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认为,《国礼》是一部将重大历史事件与传统文化瑰宝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与谍战文化相结合,将红色教育与艺术感染力相结合的主旋律电影佳作。中国影协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十分认同程绍武的观点,他认为《国礼》是一部十分独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片的题材选择具有开拓意义,深入展示了湘绣同现代革命的关系。“无论夏明翰妻子郑家钧在秋收起义时绣出第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还是主人公周乐安的父亲因为不给日本人绣太阳旗而惨遭杀害,都将湘绣艺术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有效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与认同感。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则认为, 《国礼》吸取借鉴了许多类型片的叙事方法,剧本悬念感很强,堪称“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一次惊险接着一次惊险” ,迅速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之中,体现出主创对类型电影叙事的运用十分纯熟。

  在著名编剧赵葆华看来, 《国礼》是一部“合乎时宜、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是当下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良好教材。“剧本通过小人物带出大历史和大命运,具有历史的精神和时代的质量。同时,剧本采用谍战片的类型化表达,在险象环生的情节、紧凑快速的节奏中,展现出几位主人公的理想、情怀、责任与担当。 ”赵葆华同时表示,电影要以内容为王、叙事为先、情怀至上,就这个角度而言, 《国礼》仍有改进的空间,“剧本的主要问题是人物性格还不够鲜明,个性尚不够突出,情感也不够丰富。主创要下大力气开掘人物的个性与情感,同时强化主人公的危机感,不能总是让情节走向和人物命运有惊却无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