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献北京》展现新时代畲乡风情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带献北京》畲族原生态山歌、多声部声乐作品音乐会近日在杭州举行。这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创作资助项目合唱作品《彩带献北京》的结项音乐会,也是全国首场以畲族非遗彩带为主题的音乐会。

  《彩带献北京》 《彩带飘歌迎国庆》 《织条彩带献北京》 《山哈彩带献党恩》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畲凤”女声合唱团、浙江湖州安吉公益合唱艺术协会合唱团以及来自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区浙、闽、赣、皖四省的畲族原生态民歌手们齐聚浙江音乐学院,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而独特的畲族原生态山歌及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视听盛宴。这是浙江音乐学院继2017年“喜迎十九大” 《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专场音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场大型畲族音乐盛会。

  畲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畲族民歌往往特指以畲族山歌为代表的声乐类演唱形式,且以单声部为主,很少有多声部的畲族声乐作品,合唱作品则更少。此次音乐会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呈现原生态山歌,下半部分则呈现改编、创作的多声部组唱、合唱畲族风格作品。其中,压轴合唱作品《彩带献北京》创作完成于2018年3月。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作品,同时也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彩带献北京》由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项目负责人吴涤作词作曲。而整场音乐会则从非遗传承、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精准扶贫、传统文化保护等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时代畲乡的实践历程,展现了新时代畲乡风貌与畲族风采。

  近20年来,吴涤长期致力于畲族及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他曾在浙江景宁挂职多年,经常赴各地畲乡采风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资料,并形成了《凤凰大音——浙西南畲族活态礼俗仪式音乐艺术研究》 《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等研究专著和音乐作品。此次音乐会则是其成果的又一次展现。

  著名指挥家同时也是新中国最早研究畲族民歌的学者郑小瑛听完音乐会后十分激动,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到福建做田野调查、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记录宁德畲族“双音”的情景,她深情地说:“61年前,我29岁时,曾经跟随由中央民委组织的一个福建畲族社会调查组调研,我是这个调查组里负责文艺组的组长,我们曾经在福建的6个县和浙江的1个县进行了社会历史调查。在采访过程中,我听说福建有‘双音’‘双条落’ ,在我找遍6个县几乎要失望的时候,终于听到了宁德的‘双音’ 。今天我非常高兴, 61年后又在这里听到了‘双音’ 。多声部,现在大家听来可能很普通了,但在当时,我是那么惊喜,因为我终于在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里面,找到二声部、多声部了。后来,畲族音乐渐渐离开了我的生活,没想到有一天,突然发现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吴涤) ,他在做畲族音乐,而且他还是蒙古族,不是畲族,我感到非常惊奇。是他,让我们再一次集中地听到了这么多的畲族音乐,让我再次找回了61年前的记忆。 ”

  6月16日,浙江音乐学院还举办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与交流研讨会” 。郑小瑛、樊祖荫、和云峰等与会专家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传承发展与交流推广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畲族音乐的保护发展、创作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将古老的原生态的畲族民歌与具有时代气息的多声部声乐创作技法相互融合,并以多声部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搬上舞台,是畲族音乐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吴涤对畲族民歌的调查研究、创作实践,必将对畲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