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北京巡演——
让“精耕细作”的优质成果走出“象牙塔”
栏目:新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实习生 尹德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小夫作品《北京咏叹》演出现场

  绳索也能唱歌?青年电子音乐作曲家冯金硕利用手中的两条细长的绳索表演交互式电子音乐《绳索与声腔》 。在作曲家的掌控与运用下,两条绳索分别对应控制与模仿人类唱歌的不同声腔与声线的音色,通过Kyma系统的变形成为人声,这种新颖的“歌唱”方式创造出了夸张的艺术效果。近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的品牌演艺活动项目、 “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正在北京巡回演出,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后, 6月11日将在清华大学亮相。“这是一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会。24声道全景声的音乐投射、交响化的视觉影像冲击,构建起集视听于一体的音乐科技演出沉浸式艺术享受空间。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艺术总监、作曲家张小夫说。

  张小夫深耕电子音乐20余年,是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和参与者,由他发起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自1994年举办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进程中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此次巡演呈现了张小夫、关鹏、周佼佼、马仕骅、王海旭、冯金硕、王熙皓等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取得的成就,从混合类电子音乐、交互式电子音乐到影像与电子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碰撞与交汇,给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视听体验。

  张小夫介绍道,“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呈现的是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作品,力图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依托于当代计算机科学和音乐科技的技术更迭,承载着三代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的艺术追求——重构用母语化表达的当代“语汇”,探索多元化呈现的新“语法”,创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语境”,弘扬中国音乐气韵和文化精神。可以说是“新媒体、新国乐、新舞蹈、新戏曲的多元融合创新”。“我们希望能够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多年来‘精耕细作’的部分优秀作品走出‘象牙塔’,走进高校,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我们的时代。”张小夫说。

  《北京咏叹》 《诺日朗》是张小夫的代表作品。前者融合了电子音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等多种表现元素,建构新的音乐会演出样态,选择了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三字经》和《百家姓》 ,以及乾隆帝的诗词,用童声朗诵、京剧念白、韵白以及半说半唱等方式赋予它们特定的文化含义和个性化的音乐气韵。后者的整部作品将哲学与佛教、电子与器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天衣无缝。张小夫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概念转化、提炼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表达语汇。

  周佼佼创作的《逝去的记忆》是以蒙古族音乐为原型,运用呼麦和马头琴的声音元素、结合电子音乐与视频影像的跨界演出。音乐时而仿若“腾格里”天神在蒙古高原中与天空、宇宙对话,时而气势恢宏,打击乐与缥缈深远的人声交相辉映,光与影在虚拟与现实中觥筹交错;王海旭创作的《楚·汉》专为琵琶、筝、民族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随着第一声“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出现,瞬间把现场观众带入当时场景,虞姬悲苦闷烦的纠结和难以言说的细腻情感展现在眼前,再次将观众的心与之拉近。作品由虞姬对楚霸王怀念的倒叙情节作为音乐的引入并且展开。倒回到“楚、汉相争”阶段,那种战场激烈厮杀的紧张感与激烈程度,被民族打击乐和琵琶、古筝之间的对弈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为埙、箫、笛、打击乐、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将军令》 ,为古琴、意象中国舞与电子音乐而作的《普安》 ,为大曲笛、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幻想音诗《吟》 ,为二胡、意象中国舞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一叶菩提》 ,为电子音乐与多媒体影像而作的《无垠》等,都呈现出不同的声音空间,拓展了观众的想象边界。 《将军令》中埙、箫、笛所吹奏的耳熟能详的曲调与钢琴、打击乐恰到好处的配合,抽象与具象交叉重叠,营造出了硝烟弥漫、群雄争斗、刀光剑影的战场氛围; 《一叶菩提》以二胡的音色特征表达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有意境,又以飞天羽人造型为创作灵感的肢体语言,诠释了“意象中国舞”的美学精神。

  据悉, 《声影中国——张小夫师生电子音乐作品专辑(1988-2018)》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张专辑得到2018年北京教委“教学名师”项目资助,收录有张小夫和他的20余位学生的近30部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