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
这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不久前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电视剧以刘少奇同志的真实人生为故事框架,分为少年立志为国、工运初露锋芒、白区大展身手、抗日独镇一方和解放领袖群伦五大篇章,以刘少奇同志的个人经历为视角,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跌宕起伏的革命历程、自强不息的民族奋进、自力更生的国家建设。该剧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刘少奇同志从1906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历程,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空白区,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革命领袖形象的艺术长廊。日前,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司、中国视协、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研讨会上,片名引得大家的点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这个片名很特别、很纯粹也很锋利。

  片名之所以叫做《共产党人刘少奇》 ,是因为全剧的线索是刘少奇同志在酝酿、写作并躬身实践《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编剧海波也直言这部剧是“写给当今近九千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看的” 。他认为,刘少奇同志的品质一是为百姓生计毕生奋斗的人民性,二是对正直、诚实等美德的坚守。刘少奇同志的政治品质是这两大特征的升华,一是“实事求是、每求真是” ,二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政治勇气,这两者相互渗透。

  李准说,电视剧中展现了刘少奇到北方局后,在北京和天津写的一系列的电报,这些电报写得非常犀利。毛泽东说刘少奇的字典里就没有“委婉”两个字,他欣赏刘少奇这种锋利,不管碰上谁,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这种锋利是他的个性。

  很多观众从电视剧一开篇就被少年刘少奇吸引住了,他从小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刘少奇同志小时候被叫做“九满伢子” ,他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家四口因为贫穷投湖自杀时,泪流满面,把家人吓一跳。而他在接受开蒙时,朱五阿公半夜带他到山中,在山顶看日出时被照亮的天际线,告诉他说那是扁担,那是挑天下的扁担。从此,天下兴亡就深深植入他幼小的心灵。《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这根扁担有着极为深刻的寓意和文学意向,它一头挑着民心,一头挑着信仰。

  《共产党人刘少奇》一方面填补了中国电视剧人物长廊中的空白,一方面又厘清了人们的一些困惑。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说,这部电视剧让我们了解了刘少奇同志身上博大、智慧、儒雅、纯粹、干净、阳光的革命精神,加上亲民、怀民,这是他成为领袖的特质,这些都让我们对这位开国领袖、革命家充满了莫大的敬意。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该剧表现了刘少奇一生最为非凡的就是求真务实的勇气、智慧、胆量。他求真是、不求假是;求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土是,不求满嘴跑马列的洋是,刘少奇的一生就是实事求是的一生,因为实事求是,他有时被戴上了来自中国、来自苏联的冒进主义、反对主义、机会主义等一连串帽子。但历史证明,这些帽子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正是因为实事求是,刘少奇同志才为党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

  海波谈到自己写作的宗旨时说道:胸中既有历史云烟,也有现实风雷。不少看过《共产党人刘少奇》的观众都有一种去阅读《论共产党人的修养》一书的冲动。康伟表示,全剧有着强烈的当下性和现实性,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如追求真理、永葆信念、不忘初心、为国为民、实事求是、反贪反腐等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高小立认为,当观众看到剧中彭德怀与刘少奇关于减租减息激烈讨论时,体现的恰恰是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体会到了共产党人党内民主的政治氛围和与时俱进的革命思想。从这一点看,该剧有着强烈的现实观照,有着强烈的共产党人时刻必须保持的危机意识,有着共产党人永远不能丢掉的党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