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相伴,收获“互融共兴”的新成果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音舞集(2013~2018)》——

乐舞相伴,收获“互融共兴”的新成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合作创作了中国舞剧《鱼美人》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其艺术影响深远,一些脍炙人口的音乐舞蹈段落如《珊瑚舞》 《蛇舞》《快乐的女战士》等,至今仍常演不衰。艺术创作实践表明:高质量的舞剧创作首先要有高质量的舞剧音乐,音乐与舞蹈相伴而生,互融共兴。而世界上许多成功的舞剧作品无不印证这一点,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睡美人》《胡桃夹子》 ,如斯拉文斯基的《火鸟》 《春之祭》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我国舞蹈音乐正面临趋于枯竭的尴尬境地,缺乏专门为舞剧或舞蹈量身定做的音乐。舞蹈编导很多时候只能根据舞蹈需要,剪辑拼接电影、动漫作品的音乐等来创作新的舞蹈作品。这样的作品,破坏了音乐发展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很难成为经典作品。

  为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向北京市教工委和市教委提出“协同创新培养高端舞蹈创编人才计划”项目的申请。2011年两校开始启动此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两校学位办和研究生部组织协调有关项目实施任务。经过几年相互协调配合、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已获得了可喜的成果。5月12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音舞集(2013~2018) 》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新书与音像首发式。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音舞集”项目负责人郭淑兰、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等到会致贺。

  《音舞集(2013~2018)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培养高端舞蹈创编人才计划”项目的成果,自2013年至2018年,共积累了60余部原创舞蹈音乐艺术作品、 1部大型舞剧、 2部中型舞剧。据统计,已培养出舞蹈音乐作曲硕士生53人、博士生8人,创作出6季《音舞集》共60多部原创舞蹈音乐艺术作品、 1部大型舞剧《古漠边城》 、 2部中型舞剧《青花语》 《梦易安》 。其中, 《汉优戏鼓》 《青梅·煮酒·英雄》 《偶娃的童话》等10部作品获得华北五省一市舞蹈比赛一、二等奖,并获得学术界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谈到此项目创意的初衷,郭淑兰表示,在当前艺术协同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从舞蹈音乐的现实需要出发,寻找新的契合点,通过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达到编舞与作曲共同构思整个作品的目的。通过此项目的实践,一方面使作曲学生对舞剧音乐产生兴趣,掌握舞蹈创作规律,培植原创舞蹈音乐创作。另一方面,加强舞蹈编导学生的音乐素养,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特性,从而真正从舞蹈音乐人才培养两极源头的融合去解决问题,为未来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舞蹈艺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月12日上演的第七季《音舞集》汇报演出中,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如群舞《春从天上来》 (作曲:周媛,编导:李秋竹) ,独舞《花信》 (作曲:黄天辉,编导:周安琪) ,双人舞《云气》(作曲:李尚谦,编导:朱月)等10部作品精彩上演,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现代舞等多种风格,涉及历史、民族和都市生活等等。音舞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舞蹈音乐编创方面的才智和创造潜力。

  据了解,在此项目实践过程中,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两校通过举办“艺术沙龙”将舞蹈编导和作曲专业的学生自由结对,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合作探索新作品的编创。学生们经历了创作和排练的一次次灵感的碰撞、一次次情感的磨合与锤炼,学生们在不断自我否定和妥协中逐渐成长,掌握了协调与统筹的能力,从争执到和解、突破,再到成熟,共同携手摸索开创出协同创作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