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太平年》 :
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老百姓的生活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北京市曲剧团创排的年度大戏——北京曲剧《太平年》于5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5场。该剧由王新纪担任编剧,顾威执导,戴颐生担纲作曲,由彭岩亮、王玉、李永德、汪鹏、郭曾蕊等北京市曲剧团的青年演员出演。

  《太平年》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平能否和平解放悬而未决,槐荫儿胡同的老百姓也因为局势的不明朗,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一心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志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先进女性郑婉贞、靠典当祖产过活的老旗人费三爷,还有靠被服厂发财的崔喜芬、在苦命中挣扎的安淑云和安广顺姐弟……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陆续登场,演绎着他们的欢乐、苦恼、迷茫。

  王新纪曾将《茶馆》 《四世同堂》《开市大吉》等老舍的多部作品改编成北京曲剧。他介绍, 《太平年》这部剧最早构思始于10年前,为了创作这个故事,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剧中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北平老百姓的担心和不安,在对平淡生活的讲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作为老百姓,他们都期盼过上‘太平年’的日子。 ”王新纪说,“戏曲一般是一人一事的线性叙事,但《太平年》是网状结构,所以在舞台呈现上给主创们带来了难度。 ”

  顾威与北京曲剧结缘20多年,此前曾执导过北京曲剧《烟壶》《龙须沟》 《茶馆》 《正红旗下》等。“ 《太平年》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设置与北京市曲剧团此前的作品不同,这次写的是北京西城,跟观众熟悉的《骆驼祥子》 《龙须沟》里表现的南城不一样。 ”顾威说,“老话儿说‘东富西贵’ ,很多当官的和文化人过去都生活在西城,人物的气质、表现和南城的不同,这在郑婉贞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所以,在创排时,主创们尽量避免走入以前的窠臼,而是讲述一个真正发生在北京西城的故事。

  创作《太平年》的挑战还不止于此。顾威表示,在过去执导北京曲剧时,可以用一些北京的民俗、风俗习惯等将一部剧丰富起来。“但是这次这个戏,借不上这些文化元素。所以我们尽量还原时代感,包括服装、语言以及某些矛盾冲突等,都得是那个时代的。特别是对剧团的青年演员们来说,不能用今天的审美和感受,去揣摩和诠释那个时代的人物。 ”

  戴颐生曾担任多部北京曲剧的作曲,被称为北京曲剧的“功勋作曲家” 。在《太平年》的排练现场,她时常给演员们说戏,并亲自演唱作示范。“这部剧在北京曲剧的舞台上是新颖的,因为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北京西城的生活状态,在本文、音乐、表演上都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在为这部剧作曲时,她秉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在风格上一定要体现北京曲剧的唱腔特点,韵律上追求北京韵味儿,让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发生在北京的北京人的故事;二是在唱腔音乐中要准确塑造众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唱腔体现人物性格。

  “ 《太平年》讲的故事,特别适合北京曲剧的题材。因为由老舍命名的北京曲剧,本来就很适合讲述四合院里北京人的生活。在这部剧里,北京曲剧的很多曲牌都用得上。 ”戴颐生说,北京曲剧的音乐创作,不是填曲,而是需要作曲家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用音符来塑造角色。同时,因为该剧讲述了十分生活化的故事,所以在音乐风格上,她没有追求激烈,而是“比较平静、舒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