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今天的我们最大限度接近这些琴人的灵魂”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23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音响档案珍粹项目《丝桐神品——古琴》 《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专辑首发式在北京举行。

  《丝桐神品——古琴》 《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专辑的问世,是我国珍贵民族音乐史料的一次大规模结集出版。上世纪50年代,由查阜西、王迪和许健组成的考察小组,历时百天,对全国20多个城市的近百位琴家进行采访,采录收集的近300首琴曲,为中国琴学学术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20世纪琴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录274首琴曲、涉及72位琴家的《丝桐神品——古琴》专辑,核心曲目正是来自这次古琴采访活动。

  《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专辑收录了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演奏并流传下来的6首乐曲,包括二胡曲3首、琵琶曲3首。本次出版的专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的杨荫浏在上世纪50年代使用钢丝录音机采录的珍藏版本的首次出版。

  据悉,为使这两套专辑成为出版精品,人民音乐出版社组织了强有力的专业团队,对每一个乐句、每一篇文本进行“精雕细刻” 。其中, 《丝桐神品——古琴》专辑是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单件乐器体量最大的一套音像出版物,全套音像产品共分10卷, 30张CD,内容时长达到330多个小时。为了确保两套专辑的音质,人民音乐出版社专门邀请著名录音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康,组织10余人团队,历时近一年半之久,精心完成音频修复和母带制作。全书采用中英文语种,英文的翻译与编校工作量巨大,三次编校文字量达到百余万字。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资料信息中心。该馆馆藏珍贵图书百余万册,有着数量众多、门类广泛的音响音像档案,其中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的7000小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录音。 《丝桐神品——古琴》 《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专辑的出版,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一次强强联合。两家机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将进一步加深合作,把更多的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瑰宝转化为精品出版物,奉献给广大读者和音乐爱好者。

  在专辑发布会上,李大康介绍,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录音条件有限,修复团队在拿到当时采录的琴曲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包括有持续的背景噪声、失真等。“有各种噪声,可以听到院子里小孩的叫声、胡同里的叫卖声,偶尔还有磁带之前未消干净的歌声。 ”李大康说,同时由于多年的存储,一些磁带变形了,播放时音量忽大忽小,或者播放时声音越来越闷。针对这些问题,修复团队秉持的原则是,在不牺牲演奏家演奏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把各种噪声降得更小。同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他解释,“我们一定要保留原来的特色,包括音乐的历史风貌,以及演奏家原有的特点和演奏技法等”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回忆,“ ‘申遗’后古琴在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根据古琴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量来推算,目前中国古琴学习者的数量超过了100万。 ”

  “只有树立经典才能让初学古琴的人不走弯路” 。田青表示,“专辑中70多位古琴演奏家在上世纪为我们留下的古琴曲,是上承千年、下传百年的。当时的70多位古琴演奏家,现在只有两位健在。虽然这些人大多已经离开,但他们的琴声留下来了。感谢现在的修复技术,能够让今天的我们最大限度地接近这些琴人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