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剧真正扎根于中国文化与民族情感
——记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北京展演
栏目:聚焦中国民族歌剧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剧照

  碧空如洗,雪山皑皑,火红的罂粟花盛开,貌似宁静的康巴藏族聚居区,实则尘埃飞舞,充满血腥和欲望,孕育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地震” 。3月17日和18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重点剧目,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排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气势恢宏,现场气氛热烈。

  该剧根据著名作家阿来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改编,讲述历史上最后一个康巴藏族土司少爷的传奇故事,他是“傻子” ,与土司制度格格不入,率性而为,却是一个真正“顺天理,合人性”的正常人,见证了两个时代交替的喧嚣和动荡,土司制度崩塌,尘埃徐徐落定,那些被奴役的生活一去不返,大地重归安静平和。这是继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 《尘埃落定》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之作。

  主角“二少爷”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扮演,要把握好主人公憨傻而睿智天真的度,难度极高。剧中《问》唱段堪称经典,“问天,问地,问神明,问山,问水,问大海,为何奴隶的女儿就是奴隶?为何主人的儿子就是主宰? ”既见唱功,又见人物性格。据悉,为塑造好这一角色,王宏伟阅读了阿来的所有作品,并专程到四川阿坝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当年土司留下的建筑、帐篷、酒具等,一点点串联起往日土司生活,还原那个时空中鲜活的个体生命。

  好剧背后是一支优秀的创演团队。该剧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廖向红,作曲为中国音协副主席孟卫东,编剧为冯柏铭、冯必烈父子,指挥由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许知俊担任。廖向红介绍道,歌剧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和制约,歌剧《尘埃落定》在尊重原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众多人物进行选择、合并,以“二少爷”为核心,构成了桑吉卓玛、麦其土司、土司太太、大少爷、索郎泽郎、银匠曲扎、小行刑人尔依、塔娜和众藏族群众的人物形象系统,对小说情节也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改编,集中展现麦其一家围绕土司权位的明争暗斗,解放军的到来加速了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为藏族群众带来了自由和和平。艺术表现上,该剧充分运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的演唱形式来宣叙叙事,咏叙、咏叹抒情,多声种、多声部的重唱是该剧音乐铺陈的亮点。廖向红说,“ ‘尘埃’既是土司制度统治下以桑吉卓玛为代表的奴隶们卑微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类历史创造者的象征,正是无数微小的‘尘埃’构成了世间万物,并推动历史车轮的运转,决定人类社会的更替” 。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的题材比较另类,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当代好人好事的故事,也不是所谓红色戏剧,似乎也不能算是历史剧。 ”孟卫东表示,这部剧的创作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既要考虑其特殊历史背景、民族音调、人物性格及音乐的戏剧性,又要顾及大多数观众对民族歌剧的欣赏习惯,“我的原则是:好听是第一位的!观众爱不爱听?演员爱唱不爱唱?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该剧艺术总监、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指出, 《尘埃落定》的改编不同于以往的歌剧形式,强调了民族歌剧这一特色,剧中特别使用了一系列藏族传统乐器,突出民族性,“让歌剧真正扎根在中国文化、传统精髓、民族感情、当代价值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历了横向学习西方歌剧后,我们已经有了建构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文化自信” 。

  该剧舞美、灯光、多媒体等设计也令人眼前一亮,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既营造了冰山雪岭、澄澈高原的辽远空间,又再现了土司官寨、集市商棚等日常场景,景物真实具象,突出了生活的实感质感。剧中既集中以现实主义表现了藏族聚居区新旧社会史诗般的巨变,也保留了原著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尤其是当“二少爷”为守卫爱情解放奴隶喊出“我要当土司”时,舞台上星空闪烁、银河流淌,是星星也是尘埃,男女主角在遥远的山坡为爱情歌唱,麦其土司、土司太太、大少爷轮番从黑暗中走出,各怀心事诉说心声,现场美轮美奂。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