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
走到民众之中,探寻社会幽微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的影片,记录时代的真实风貌和思想印迹,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写实精神正在悄然回归,尽管不无隐忧和不足,但众多反映现实的优秀影片接连出现,不但提升了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新高。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以“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为主题进行研讨,路海波、张东、赵卫防、林少雄、张慧瑜等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分析,梳理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及其时代、文化背景,探究写实精神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总结当代写实电影的美学与艺术得失,就国产电影的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与写实精神等诸多概念各抒己见,为国产电影的更好发展献计献策。

  通过分析近两年的国产电影票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之所以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实品格在回归。“无论从艺术质量还是票房提升的角度来看,有两类影片值得关注:一是《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的‘新主流大片’ ,包括《救火英雄》 《推销员》 《拆弹专家》 《战狼》系列等,提升了当下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和票房;二是《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影片,属于一般类型片,但是具有写实精神。此外, 《无名之辈》 《西虹市首富》 《唐人街探案2》 《七月与安生》 《南极之恋》等国产影片也具有写实精神,提升了当下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 ”赵卫防觉得,除这两类受关注的影片外,国产电影中其他写实类影片也很突显,“像主旋律影片《李保国》《我是医生》 《邹碧华》等,这些影片超越了以往公式化的表达,同样是以写实精神、现实题材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而在当下的艺术片和文艺片中,也是以现实题材、写实精神为主,如电影《大雪冬至》 《相亲相爱》 《嘉年华》 《暴雪将至》《山河故人》 《江湖儿女》 《北方一片苍凉》等,都是如此。 ”

  “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艺术手法可以是百花齐放,但核心是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生、关注我们生活的社会和国家的某种精神,以及如何向前发展。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没有直接使用写实精神的表述,但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最近的现实题材影片创作有了比较突出的收获,“影片《我不是药神》就充满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努力去揭示人性深层的东西。 ”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原主任张东,也没有直接使用写实精神的表述,她通过分析《战狼2》和《红海行动》两部影片,认为其成功离不开创作者直面现实,“直面现实是创作者了解当下军事斗争的新特点、新形势,了解人民军队的新任务、新动向。影片中表现的护航、维和、撤侨等,都是执行的新任务。 ”

  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主任张弛看来,“ 《战狼》 《战狼2》 《湄公河行动》 《红海行动》等一批影片把主旋律题材与类型片、枪战片元素充分结合,创作出一种主旋律动作大片,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张扬。 ”张弛说。

  “写实题材电影,如果仅仅从题材或风格来判断,我觉得很难判断,其中至少涉及对三组最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现实、纪实与真实;历史与历史叙述;表现、再现与呈现。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举例说,冯小刚执导的两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 ,对他最大震撼的就是“呈现”的观念。“我国电影实践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的理论,而如今最大的问题不是说中国电影如何发展,而是观众应该具备怎样一个对电影观看的基本素养,或者说理论工作者怎么样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一种理论的提升和辨析。 ”林少雄表示。

  “写实主义是一种美学原则,艺术的逼真就会产生社会的感动。 ”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认为,写实主义美学创作原则,曾经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传统。“写实精神作为中国电影的传统,在从早期的电影拓荒者郑正秋的创作到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以及后来的几代中国电影人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涌现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佳作。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看来,前些年国产电影业进入高速扩张期,高投入的大电影成为主流,而一些写实题材电影遇冷。“近两年,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贴近现实、反映民生,受到观众喜爱,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这是对前些年狂热追风IP导致同质化作品泛滥潮流的反拨,也旁证了写实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李清认为, 《我不是药神》 《暴裂无声》 《江湖儿女》 《狗十三》《相爱相亲》等写实电影反映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生活遭际,有的甚至是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尖锐问题,具有强烈的批评意识和精神,这些电影不但关注现实,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令这些作品散发着动人的光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则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国现实而言,从文化诉求和电影机制的角度,很难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模式和生产机制当中,“只能强调类型片或者商业片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近些年一些中小成本故事片多了一些现实或写实的因素,这与关注当下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帮助观众从电影中理解当下现实的内在需求。 ”张慧瑜说。

  “电影的写实题材作品就是时代的镜像,在描摹时代面貌、引领时代价值方面无疑更直观、迅捷。 ”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编剧田水泉认为,写实作品应该持有四个立场,“一要有真情实意,要客观真实,不能架空生活、不能矫揉造作,要关注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的生活,表达出民众对于这些事件真实的看法,抒发真情实意,不搞虚情假意;二要有批判意识;三要有深刻的发现;四要有正确的导向。 ”在田水泉看来,写实题材电影创作没有捷径,需要电影人真正走到民众之中,探寻社会幽微。

  新闻链接

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在京举办

  本报讯(记者 赵志伟) 12月10日至14日,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系列活动在京举办。本次评论周主要由学术论坛和影片展映两部分组成。论坛部分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史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中国电影‘走出去’与艺术电影发展”“华语电影的融合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深入对话和探讨。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影视抓住机遇、本土提升、放眼全球,迎来自身大发展的40年。“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电影电视评论周之后,今年再次举办,仍定位于以学术性为主,遵从‘小、精、准’的思路,邀请业界重要创作人员、制片人、院线经理、宣发机构代表、播出机构代表、学界专家、网络影评人、媒介机构代表等对2018年度中国影视进行全面的研讨分析,全面梳理中国当下影视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把握中国影视的优势和趋势,为中国影视提升品格、格调和责任问诊把脉,建言献策,推动中国影视进入新时代、登上新境界。同时,也通过这次评论周,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电视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和研讨,探究和时代同步的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韩子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