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克拉玛依编剧节”举办
原创剧本始终是影视发展的第一原动力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至今日,中国影视行业愈发完善,随着《我不是药神》 《无双》 《无名之辈》等剧作过硬的电影先后取得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更多的从业者开始意识到,编剧作为“从无到有”的第一创意者,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立身基础,更是其中诸多生产制作环节的创意来源与创作之根。日前,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克拉玛依编剧节”在京举办。

  近年来,编剧原创力滑坡,已成为制约整个影视产业发展繁荣的瓶颈。从“叫座不叫好”的影视作品频现,到优质剧本荒导致行业对IP进行盲目追捧,在中国影视产业规模爆发式扩张的当下,影视作品的质量并未得到同等水平的提升。某些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虽然凭借话题、明星等商业元素获得一时的舆论关注和经济利益,却消耗着整个社会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就此现象,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表示,“目前行业里有三种类型的编剧——原创编剧、改编编剧、委托编剧。其中委托编剧数量最多,也最被动,他人出题让他们作文,无论题目选择、大纲规划还是人物设定、情节走向,基本上由制片人把控,委托编剧从事着类似于文秘的工作,作品严重缺乏原创性。 ”王兴东坦言,“没有好剧本,电影必亏本;没有好编剧,电影上不去。一剧之本才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改韩国故事、仿美国样式,都无法赢得真正的市场竞争。 ”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与编剧的水平息息相关,除了导演的把控和演员的演绎之外,剧情才是最根本的“魂” 。编剧汪海林、周智勇、宋方金,学者陈吉德、杨晓林在编剧节上就“现实题材创作”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认为,回到现实不仅意味着回归现实题材,更意味着回归现实精神和现实情怀。“对于影视作品而言,现实精神比现实题材更加重要。很多时候,即便创作一个非现实的题材,比如民国时期的作品,甚至科幻题材的作品,同样能够在其中融入现实社会的图景与精神。反之,一些所谓的‘现实题材’作品之所以失败,正因为它们只有一个现实的‘壳’ ,而没有现实的‘魂’ 。 ”陈吉德说。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汪海林认为,现实题材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不认可根据大数据去分析观众可能的喜好,然后再投入精力去创作。无论何时,真诚的创作才是打动观众的终极因素,优秀的作品需要创作者发自内心的灵感和强烈的诉说欲望。 ”汪海林强调现实题材更是如此,“它需要创作者真正投入生活,大量地进行积累,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对于近来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回暖的情况,汪海林表示,如今带有悬疑元素的现实题材作品出现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题材创作的难度很大,“在现实题材中寻找戏剧性冲突并不容易,悬疑类型就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捷径。 ”

  为中国编剧原创作品实现影视化落地,不仅要靠原创者的努力,更需要资本的助力。本届编剧节共计征集到656部原创剧本,专业评委会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等环节,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最终评选出10部优秀作品。从悬疑探案到家庭伦理,从青春成长到科幻动作,参与终评的10部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其中,由贺遒翔和疏疏共同编剧的《草原摩托警》摘得入围作品第一名。 《草原摩托警》以真实人物事迹改编,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部兼具人文价值和高雅品位的悬疑类型故事片。该剧编剧疏疏介绍说,剧本创作历时4年,其间曾几易其稿,“我作为一个年轻编剧,作品能够得到本次编剧节专家评审的认可,内心十分激动。这次得到的肯定,将成为我日后创作的最大动力。 ”除了现金奖励,编剧节还将为年轻编剧提供项目交易平台,积极推动剧本孵化完成,促成优秀项目真正与影视产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