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万物生》上海演出
阎红霞:会独享一种更大的自由
作者:白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万物生》剧照

  由广州战士文工团舞蹈编导阎红霞和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合作编创的舞剧《万物生》日前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演出,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持剧目,全剧分“物·始”“灵·盛”“魂·落”“精·至”四个篇章,以月神为引线,在宇宙背景下展现生命盛衰循环的历程。

  “无定式”是《万物生》最大的特点。这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在时间上,它从混沌初生讲到了天地的毁灭又重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期;在空间上,它又从宇宙的浩渺和寰宇的广博具体到了人类家园的半亩方田。该剧甚至没有明晰的叙事语言,也没有一个明显的舞台故事,但这并不妨碍观众欣赏它,并与它产生共鸣。

  阎红霞表示,“无为有处有还无”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中国哲学,在《万物生》里得到了体现。在全剧不断营造的“圆”和“循环”意象中,观众被台上舞者富有原始力量和生命精魂的表演所打动,从而融入《万物生》所营造的独特时空中,他们也会加入“循环” ,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

  《万物生》的“核”是东方的、传统的,但在表达方式上,阎红霞依然坚持把表现传统建立在尊重现代的基础上,以期做到她一直追求的古典与创新之融合。对于舞种的选择和舞美的设计,她一直秉持着一种开放的精神。“我们会注重带着创研的精神来做这部戏,融会贯通,荟萃多种精彩。 ”

  这部舞剧由上戏舞蹈学院的学生演绎,在谈起这些青年演员时,阎红霞表示,“他们十分刻苦,排练时间是从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里挤出来的。他们对于哲学和生命的理解肯定还稍显稚嫩,但反过来看,让一群孩子去表达宇宙洪荒和生命力量,原本厚重严肃的题材会被他们的青春诠释得很清新,很动人。所以在最后的呈现上,这部剧的气质变得十分空灵清隽,充满诗意的美。 ”

  在排练过程中,阎红霞也会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讲中国文化,讲东方哲学。在她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理解的外化、认知的延伸过程。“我自己对这些感兴趣,也很愿意借助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文化需要沉淀,需要传承。 ”

  阎红霞对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兴趣,比如书法、宋代文人画、瓷器、漆器、民族服饰和中国古典建筑。中国文化最打动她的地方是“圆融” ,即包容、和谐与贯通。 “生命是循环往复的,世界是融会贯通的。不仅艺术与艺术息息相关,与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数学,它的很多公式也蕴含着艺术的美。 ”她说,“东方哲学讲究‘循环’的意象,推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共存,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圆,万事、万物都可以在圆里找到联系,找到共鸣。这也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阎红霞生于青海, 1988年她从青海省艺术学校舞蹈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担任舞蹈演员。1992年,她加入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由此结下了和广州这座城市的缘分。现在她在广州战士文工团创编室担任编导工作,并同时负责一些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工作。

  曾经作为一名舞蹈演员的阎红霞荣获过多个重要奖项。包括“桃李杯”青年组一等奖、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中国艺术节“艺术大奖”等。从演员转型为舞蹈编导后,她编创的《西关风情》 《春江丽人》 《钟鸣盛时》《莲颂》 《望雨》 《并蒂莲》等舞蹈节目也曾获得国家专业舞蹈比赛的各种奖项。

  阎红霞比较这两个工种的不同,“作为舞蹈演员,更多关注如何通过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来准确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是不能体现过多自己思想的‘再现’ ,是在传达编导意图过程中进行的二度创作。作为编导,则是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自由选择去表达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这是一种属于创作者独享的更大的自由。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