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没有剧场,也要让凉山儿童放飞梦想
作者:丁鸣 周竞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四川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文联携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巡演凉山——

哪怕没有剧场,
也要让凉山儿童放飞梦想

  一部讲述四川凉山地区少年儿童追求梦想的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 ,生动诠释了“贫穷不是大凉山的烙印,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的主题。

  近日,这部现实题材彝族儿童剧开启“凉山巡演” ——演出团队从西昌开始,深入到美姑、布拖、昭觉、喜德、德昌、越西、冕宁等贫困地区,再到西昌结束,以每天两场的节奏共演出20场,受到当地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此次巡演历时11天,观众总人数达25700多人,单场观看人数最多4200余人,还分别向当地学校赠送《海上的诺苏火布》绘图本1000余册。

  据介绍,作为四川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关注脱贫攻坚特别是关注大凉山贫困山区儿童成长、落实扶志扶智的具体成果,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也是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8年四川省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重点作品之一。

  此次巡演活动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文联主办。今年4月, 《海上的诺苏火布》巡演启动仪式前夕,来自凉山贫困地区的儿童代表和成都少年儿童代表在成都画院手持画笔,共同绘制了“明天更美好”的长幅画卷,为当晚开启的巡演描绘了美好的愿景。“凉山巡演”则是《海上的诺苏火布》整个演出活动的第二阶段。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哪怕没有剧场,也要让凉山儿童分享一场完整的舞台艺术作品。 ”

  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采取了由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牵头、四川省剧协助力联合出品、成都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创演模式。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它的编剧之一吴瑜婷,就是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女孩。她说,在走出大凉山读大学之前,她没有看过戏剧。凉山地区99 %的儿童没有面对面看过舞台剧,甚至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看过。带“火布”回家,让大山里的孩子看一场完整的舞台艺术作品,成为剧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心愿。

  演出团队从成都出发后,一路车马颠簸,劳动强度极大,而且演出条件简陋。没有剧场,就在室外的学校操场或者当地广场上,在最高温度40℃的酷热与烈日下,在暴雨和对泥石流威胁的心理恐惧中,马不停蹄地奔走在美姑、布拖、昭觉、喜德、德昌、越西、冕宁等深度贫困山区。行程艰苦,安排紧凑,对演员的身体是巨大的考验。每场演出下来都有演员直接瘫倒在椅子上睡过去。然而,当他们看到孩子们看戏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欢笑与感动,他们纷纷表示,真的很欣慰和自豪,因为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西昌月城学校, 19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在美姑牛牛坝小学, 2000多名师生观看演出;过道上、教室外,教学楼楼上楼下挤满了热情的小观众。在德昌民族中学,蓝天白云下的操场上,4200多名师生共同观看演出,创下了巡演单场观众最高人数。

  在昭觉、在布拖、在喜德、在越西、在冕宁的学校操场或当地广场上,感人的场面不断重复……最后一场暨“凉山巡演”汇报演出,则在西昌宁远学校举行。

  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 “凉山巡演”受到大山里的孩子们热烈的欢迎。他们告诉演员们,他们喜欢“火布” ,喜欢“大副” ,喜欢“船船” ,他们获得了关于“勇气”的咒语: a-zaka (彝语“勇气”的意思) 。剧组每到一地,孩子们都主动帮助剧组搬运道具、布置演出场地。演出结束,又围着演员们久久不愿离去。第一次“剧”的享受,滋养了童稚的心灵。一个孩子说,看了《海上的诺苏火布》 ,我们的勇气更大了,因为它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此次巡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四川省推动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部署。今年5月至6月,四川省文化厅成立深度调研组,开展了“全覆盖”的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调研,了解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现状,为寻求文化扶志,建立长效根治贫困的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同期,四川省文联、凉山州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到人民中去”四川文艺志愿者赴凉山文艺行动等活动,广泛开展书画笔会、惠民演出、文艺培训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据悉,继“凉山巡演”后,四川省有关方面还将推动《海上的诺苏火布》开展“省内外巡演”工作,把凉山儿童在新时代励志远航的精神风貌,传递给全省和全国的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