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邻居》:对往昔岁月忧伤的一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在要是想听北京人说话,得到五环外了。 ”剧中的一句颇有意味的台词,令到场的观众们会心一笑。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支持下,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办,北京喜剧院承办的品牌活动“喜聚北京——首届全国优秀喜剧剧目展演季”正在北京喜剧院热力开演。作为“喜聚北京”展演季的展演剧目,京味儿喜剧《北京邻居》将于7月5日至8日在北京喜剧院上演。6月24日, 《北京邻居》剧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创见面会。

  这是一部以“北漂”视角写就的京味儿话剧。 《北京邻居》改编自老舍文学奖获得者荆永鸣的小说《北京时间》 ,被称为是“最暖的外地人北京奋斗史”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傅玲改编、北京人艺导演唐烨执导,创作和演出阵容是以北京人艺班底为主,不仅保持了京味儿戏剧的语言特色,更对北京本土与外来文化冲突和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话的特点不仅是嘴儿甜,更多带有揶揄的情味儿,甚至还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经得起琢磨。 ”导演唐烨生于北京、长于胡同,大学是中央戏剧学院、工作后就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都同属于东城区,“那时候我家在大杂院住,院里一位胖奶奶,她每次包了包子,全院人的晚饭都是它,我特别怀念那个时代。 ”

  《北京邻居》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胡同邻里的故事,但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在于,此前的京味儿戏剧多是以北京人自己的视角,而这部话剧则是以到北京来的外地人的视角审视这座城市,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埠来京的“候鸟” (漂泊者)和胡同里的“留鸟” (原住民)同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发生的悲喜故事。全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生活实感,一方面以外来者的视角,观察揣摩最具本地文化烙印的北京人;一方面又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表现“刘作家” 、“赵公安” 、“海师傅”等一众匍匐谋生的普通人。

  在柴米油盐的胡同生活中,“老北京”们展现出他们的性格底色。“讲礼数、通世故、自尊、热心、和善、安闲、优雅、安分、顺适等等,这是北京人的性格底色” 。在主创见面会的活动现场,唐烨及其他几位主创就“北京情怀、北京故事”与现场观众就创作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现场的60、 70、 80、 90年代的观众都用最真挚的语言述说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北京记忆” 。唐烨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归属感正在渐渐消失,对往昔的回忆其实并不局限于北京,而是暗藏于当代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所以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来传承、记录这样一种特殊的‘记忆’ ,在努力给时代留下点印迹的同时,唤醒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回归本真。 《北京邻居》是对‘往昔岁月忧伤的一叹,更是对人之生存的思考和记录’ 。 ”

  作为一部京味儿话剧,这部剧的舞台充满浓郁的京腔京韵—— “劳驾”“溜达”“北漂”“麻利儿”“甭介” ,舞台上原汁原味地呈现出老北京的样貌,如垒煤堆、搬大白菜、一早倒尿盆,还有胡同里的小卖部、烧饼车以及阵阵鸽哨等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都将一一展示。活动现场,剧组主创还特邀请观众与演员搭档用最地道的“京腔”朗读剧本片段,欢笑互动获得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