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陈素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回望“美而全”的大师百年,要学习继承什么?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素真在豫剧《烈火旗》中饰演双燕公主

陈素真在开封市戏曲学校(摄于1979年)

  清新淡雅的兰花,栩栩如生的鸡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画作,不是出自画家之手,也不是某个文人的作品,而是由豫剧大师陈素真绘就。不久前,陈素真纪念馆在河南开封开馆,展出了一代豫剧大师的演艺生平、历史影像,这其中,有陈素真的手稿、画作,有她吊嗓时用过的二胡、梆子,有色彩如新的戏服,演出、授徒时的照片,以及大师生活中平凡的瞬间……

  今年是豫剧大师陈素真诞辰百年,由中国剧协作为指导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华豫剧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在开封举办,这里也是大师的出生、成名之地。开幕式是“素韵真声”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纪念特别节目。演出中一个环节让人印象深刻,陈素真的四个弟子——71岁的郭美金、 72岁的牛淑贤、 77岁的张巧云、 87岁的关灵凤, 4位老艺术家一起登台演唱,向师父致敬。关灵凤眼睛看不见,在徒弟们的搀扶下上台。三位“70后”讲完话,牛淑贤把话筒递到“80后”关灵凤嘴边,说了句:“姐,该你说了。 ”一句话传达出的丰富感情,让台下观众为之感动。

  主办方还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豫剧陈派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陈素真诞辰百年座谈研讨,两场陈派折子戏演出以及关小凤《三上轿》 、徐俊霞《宇宙锋》 、吴素真《三拂袖》等陈派传人带来的陈派代表剧目专场演出。丰富的活动,展现了陈派艺术的薪火相传。

  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陈素真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在参观的人群中,记者看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和陈派弟子牛淑贤。孙毓敏应好友、小妹牛淑贤之邀,到河南大学参加“豫剧陈派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活动,为30个青年学生授课。孙毓敏告诉记者,陈素真是豫剧母调——祥符调最好的继承人、最大的弘扬者,陈派艺术应该以百年诞辰系列活动这样一种形式加以肯定、传扬。“这是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成立陈素真纪念馆,学生都来参观,民族艺术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看了陈大师的纪念馆就知道了。她文武全才,我很佩服。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陈素真是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我不知道开封还有这么好的艺术家,通过这个活动,也提升了开封的文化地位。 ”

  参加系列纪念活动,牛淑贤对师父的了解也更深了一层。牛淑贤说,这次活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支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起了很大作用。她表示,师父陈素真是真正的一代宗师,唱作念打自成一家,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就已经形成了表演体系,是豫剧旦角中最早形成流派的。“另外师父记下了很多表演笔记,留给后人的资料十分丰富。在她最坎坷的时候,哪怕去看菜园,也坚持记笔记, 60多年持续不断。这些手稿,很多还没有整理、展出。 ”牛淑贤说,师父为人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经常教育弟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要“低调做人,高调唱戏” ,她“艺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在纪念馆中,记者特别注意到陈素真的笔记手稿、画稿。陈素真的儿子王闿骢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手稿,涉及母亲代表剧目《三上轿》 《宇宙锋》等的创作情况;展出的几幅画作,是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的。他表示,母亲与河南、北京、天津等地的文化界名人多有交往。“当年母亲跟画家学画,家人都没当回事,后来大部分画作都扔了。留下来几张,在母亲去世后也没重视。为这次活动,我们找到了残存的几幅,找人重新装裱、印制。 ”这次展出的虽然是几张小小的画作,却让记者看到了一位戏曲大师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关于她的研究还有很多可发掘之处。

  推动和完成豫剧文化转型的佼佼者

  在系列演出、纪念馆开馆的同时,“豫剧陈派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陈素真诞辰百年座谈会选择在百年学府河南大学举行。坐落在古都开封、有着典雅的民国建筑群的河南大学,与豫剧大师陈素真渊源深厚。1948年3月,正是在河南大学,陈素真为资助当时的国立河南大学,整个3月份都投入演出,一共演了8场戏,其中7场都是由河南大学学子、后来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创作的“樊戏” ,闭幕演出《西厢记》 ,也由樊粹庭改定。

  座谈会上,出生于1933年的戏剧评论家马紫晨带来了几件文物,其中有陈素真抗战期间在洛阳演出的海报,上写:“多捐一文钱,多活一条命” 。1938年3月,马紫晨最早在开封看陈素真的《保卫大河南》 。据他统计,1938年之前在开封的日子,为不断推出新戏、尽快实现募捐目标,陈素真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很少歇场。如1935年5月,她上演44部戏,其中重复的只有一部; 1936年下半年,每月都不低于30部戏。“这样的场次记录,基本上全放在陈素真这唯一的主演身上。光是这个经历,现在的演员就没人承受得了。 ”

  马紫晨说,自己看陈素真的戏80年,和她交往41年。陈素真去世前,曾挣扎着病体托他做了几件事。其中之一,是陈素真恩师孙延德在1947年去世,当时陈素真不知道,非常遗憾,她希望能回报大胆收自己做女弟子的恩师。2007年清明节,马紫晨联合封丘县人民政府,为孙延德立碑,此时距孙延德去世已60年,但村里敲锣打鼓,高搭灵棚,非常隆重,感动了整个村子。大家说:“看起来唱戏还不错啊,省里、县里来给咱们立碑。 ”于是,仪式一结束,村支书一手拉个男孩一手拉个女孩,到碑前就推给了马紫晨,说你把他们领走去学戏吧。马紫晨说:“当时我就悟出来一个道理:戏曲学校缺乏生源,什么原因?是那几年抬歌星抬得高了,把戏曲演员压得低了。今天看到唱戏也不错,戏曲演员地位提高了,就有人学戏了。 ”

  “河南戏曲活动此起彼伏,活动的频繁展现了河南戏曲生态的繁荣。尊重先贤是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河南在这方面引领了新的风气,开创了新的模式。 ”对于这次纪念活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地方戏当中,有两位以“美”著称的戏曲大家,一个是汉剧的陈伯华,一个是豫剧的陈素真,所谓戏曲界的“二陈” ;在戏曲界还有两个以文武昆乱不挡、以“全”著称的旦角艺术家,一个是京剧的关肃霜,一个是豫剧的陈素真。王绍军认为,从这两方面看,陈素真是“美而全”的,这在全国地方戏演员中是罕见的。

  “陈素真对豫剧旦行的三大贡献,第一是改革豫剧旦行的化装技术,提升了美感;第二是声腔方面,在豫剧祥符调老腔基础上化旧为新,提升了豫剧旦行声腔韵律之美;第三是在表演上,她的水袖、跷功、台步,扇子功、辫子功等都有创新,提升了豫剧旦行的表现力。 ”陈素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并形成陈派,王绍军指出了背后的四大要素:其一是剧作家樊粹庭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剧本。“回顾中国戏曲史,每一个表演大家背后都有一个大剧作家在支持,如梅兰芳与齐如山、程砚秋与罗瘿公、常香玉和她的丈夫陈宪章等” 。其二是跨越行当,文武兼擅,青衣、花旦、刀马、花衫兼长。其三是有超前的传播意识。“1936年陈素真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数张唱片,这在豫剧演员中是很少见的。可以说电影成就了严凤英,唱片推广了陈素真。 ”其四是陈素真13岁收徒,弟子传人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豫、陕、甘、鄂、冀、鲁、晋、京等地皆有,在豫剧界形成了“无陈不成团,无腔不陈”的局面。

  谈到这次系列活动的意义,戏曲评论家石磊表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豫剧启动了由粗野鄙俗向雅俗共赏转型的进程,陈派艺术的形成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陈素真和同时代的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成为推动和完成豫剧祥符调文化转型的杰出代表。但这一进程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中断了,陈派艺术、陈派声腔以及祥符调都遭受重创。石磊说: “治愈这种创伤不是一场晚会甚至一代人所能够完成的。所以今天举办的纪念活动,将会引起我们对整个豫剧发展史的重新审视,影响豫剧艺术在未来发展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