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英·雄》:可歌可泣的红色赞歌
栏目:聚焦中国民族歌剧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歌剧《英·雄》剧照

  作为2018年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首场演出,由湖南省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英·雄》 3月5日至6日亮相新清华学堂,精彩再现了我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和丈夫何孟雄二人艰苦奋斗、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革命故事。

  该剧由黄定山担任总导演,由张林枝编剧、杜鸣作曲、许知俊执棒指挥,王丽达、王传亮担纲主演,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塑造了一对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夫妻形象。其中讲述的“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雄”是其丈夫何孟雄,他们在李大钊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在革命中先后英勇就义,表现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

  “湖南株洲,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些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鼓舞着株洲人民,也促使文艺工作者挖掘和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反映株洲本土的革命历史故事。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介绍, 4年前,因为“送戏下乡”了解到缪伯英和何孟雄的事迹,便深受震撼和感动,觉得是很好的题材。他开始广泛搜寻两人的历史资料,并物色联络主创人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为了汲取鲜活的艺术营养,主创主演团队曾多次深入生活,攫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他们深入到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从一砖一瓦、一桌一凳中了解英雄故事、体悟革命情怀——缪伯英亲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死里逃生后撰稿《京汉工人流血记》 ;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各种历史细节纷至沓来,主创团队深受感染。

  2017年7月,歌剧《英·雄》完成一稿后,从全国143部歌剧中脱颖而出,入选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9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黄定山表示,民族歌剧《英·雄》是一部具有悲情诗意、史诗品格的红色人物传记的民族歌剧,“红色题材怎么用当代形式来表达,怎么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前辈,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这对于传颂革命先辈事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创作过程中大家着力的重点。它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传承民族歌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进行发展和提高,通过全新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视听享受和心灵启迪” 。

  歌剧《英·雄》内容曲折动人,充满了青春、热血、理想、信仰和可歌可泣的爱情、激情和深情。在戏剧结构上,《英·雄》融合了传统与非传统的结构方式,呈现出一种散文式的传记人物美学特征。这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歌剧多样化发展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张林枝告诉记者,为更好地给音乐和表演提供载体,创作前后修改了7稿,紧紧抓住人物的革命历程和情感线索,通过“4恋4歌”展开故事,展现他们的事业之恋、夫妻之恋、儿女之恋。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作为一部湖南打造的民族歌剧,歌剧《英·雄》既是红色革命题材,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较好地融合了西洋歌剧的手法及时尚的元素。杜鸣介绍,整部歌剧的35个唱段,运用了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也加入了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民族味儿非常足。同时,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接受度,他还运用西洋歌剧的手法,在唱段里加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叹调等,“总体上让歌剧这个舶来品拥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核” 。黄定山认为,歌剧《英·雄》十分“年轻、时尚、潮流” ,“年轻”是因为讲述了革命年代最时尚、最具先进理念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故事,他们堪为当代青年楷模。

  “民族歌剧要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黄定山说,现代歌剧艺术的发展使形式美感愈来愈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我们要善于吸纳学习世界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经验,为中国民族歌剧所用。为此,主创团队非常注重探索舞台空间的多维表现,使有限的舞台空间成为无限的音乐戏剧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探索一种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表达。该剧舞美设计周丹林介绍,舞台宽度达27米、纵深达18米,还加装了27米长、高9米的LED曲屏,用于渲染舞台气氛,通过全方位的声光电进行了立体呈现。

  剧中,缪伯英的扮演者王丽达就是株洲人。在她的很多唱段里,用了很多花鼓戏和湘东民歌的元素,既表现她女性柔美的一面,又有革命者的果敢与刚烈,与王传亮饰演的何孟雄文质彬彬的形象,形成鲜明的戏剧对比。王丽达说:“在扮演这样一位英雄女性形象时,我始终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景仰之情,因为我觉得,他们对于革命理想的执著、对于信仰的坚定,永远值得我们去缅怀、去学习。我们也有责任,通过精益求精的舞台塑造,更好地传承这样一种革命精神、传递信仰的力量。 ”王传亮表示,在饰演何孟雄的过程中,自己被他们英雄夫妻的事迹深深震撼和感动,在舞台上也尽力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脉络,力求把人物演活、演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