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奔波与驻足,戳中泪点的“春运”故事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刘学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导演陈可辛用手机替代摄像机,创作完成2018贺岁短片——

《三分钟》:奔波与驻足,
戳中泪点的“春运”故事

短片《三分钟》海报

  如果赋予时间长和宽的概念,“长”应该是时间作为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比如:时、分、秒,年、月、日。而“宽”应该是在它的长度单位下人可以做些什么的内容量和记忆中的留存度。那么,三分钟的长度是多少?是180秒,0.05小时,3/1440天。三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完成一次刷牙,可以听完一首歌,可以等来下一班地铁,可以是一次短暂的团聚……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也成为寒冬腊月里最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意味着团聚、意味着喜乐,意味着一年奔波的驻足,也意味着万象更新的期盼。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对家与亲人的思念,把在外游子的心牢牢地拴住,也在年根儿将他们朝着爱与亲情的方向牵引和凝聚。知名导演陈可辛用手机替代了传统的摄像机,创作完成2018年的贺岁短片《三分钟》 ,向所有等待回家和正在归途中的中国人传递着浓浓的亲情与家的召唤。

  短片《三分钟》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作为列车乘务员的母亲因行车线路较长、往返周期长达6天,已经多次未能陪伴亲人度过春节,这一年,她打算利用列车停站的短短三分钟时间里与儿子短暂团聚。整部短片时长7分07秒,其中包含了母亲在车厢内的期待、焦急,也包含了孩子在站台上的等待与盼望,列车准时地停靠在此三分钟,而母子二人团聚的时间短之又短。

  短片开端,孩子手持烟花挥动的轨迹是列车允许进站信号旗的轨迹,可想而知,在这个母亲可能经过的车站,孩子曾多少次张望着列车驶来的方向,又目送它渐行渐远。列车在站内停稳的瞬间,短片直接把三分钟的时长可视化,数字倒计时一分一秒地度过,母亲分给下车的乘客四十秒,又分给上车的乘客半分钟,在坚守工作岗位的同时,无数次地回头向人群里找寻儿子的身影,孩子也正在穿过拥挤的人群向母亲的方向靠近。这一段落中,分秒的时间仿佛很长,母亲帮助众多乘客安全上下列车,孩子也走过很长的路,闯进了大人厚重的棉衣里,拥挤在人群和行李之间,还曾被地上的电动玩具吸引了片刻……它摆脱了实际时间的束缚,是电影艺术叙事下的时空,也是极度盼望相聚的心理时间的延宕。终于在只剩下一分五十秒的时候,母亲转身拥抱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如金子般宝贵的倒计时里,拥抱过后竟是母子二人四目相对的沉默,儿子一开口却背诵起了“九九乘法口诀” 。背诵声中,画面是列车高速行驶和拥挤的人群,每一秒地流逝都给本就不多的相聚时间增加了一分紧迫。终于母亲忍不住打断说“不背了” ,但孩子并没有停下来,在最后只剩三十秒的时候,身为乘务员的母亲不得不登上列车,随后关闭的车门阻隔了孩子稚嫩的声音,他却在最后用响亮的声音喊出“九九八十一” ,然后透过玻璃上张贴的大红“福”字,看着母亲不舍的表情和告别的挥手……此刻时间定格在00:00。短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导演用一系列升格镜头和定格照片展现着一幅幅春节将近,亲人团圆与相聚的画面,此情此景无疑能激起每一位观众的共鸣与感动。然后又回到故事中,列车继续驶向应该去往的方向,乘载着满车归家的旅人,在站台上,孩子想着背会了乘法口诀,就距离和母亲住到一起的愿望又靠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在与母亲相聚的时刻,除了凝望和挥手,言语里始终在背诵乘法口诀,当列车门已紧闭,即将开动的时刻,他用最大声喊出“九九八十一” ,然后终于露出微笑……这一幕戳中很多观众的泪点,或许是看到孩子完成背诵的喜悦,或许是为母亲即将远去而揪心,或许是感叹一个小家仿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团聚,更许是暗植于一些观众思想深处里对一年之末生发的“九九归一”之感,伴随着的也是春节本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民俗意蕴。

  在春节这一特殊的时段里,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让大多数人回家过年,总要有一些人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就像边防战士、环卫工人、医护人员和短片中身为母亲的列车乘务员。短短三分钟的相聚又别离,这一角色既表达着对小家情非得已的不舍与缺失,又传递出爱岗敬业的担当与责任。站台上是与儿子含泪的告别,车厢里是洋溢着的张张笑脸,很难说清楚究竟哪一边象征着真正的“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