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来了吗?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长征》《生门》等纪录片日前在不同平台热播——

国产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来了吗?

百集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

  2018年伊始,随着百集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亮相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 1月6日,电视纪录片《水果传》和纪录片《长征》国际版,同日开播;紧接着, 1月22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和深圳卫视等平台播出; 1月25日,反映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纪录电影《出山记》全国首映……加上此前2017年12月18日开播的大型西藏人文纪录片《极地》、2017年12月21日在东方卫视晚间黄金档开播的电视纪录片《生门》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多部纪录片先后重拳出击,以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引发不同层面受众的热切关注。

  深刻的社会变化催生纪录片“公众时代”

  “我曾经说过纪录片的春天到了,后来又说纪录片的夏天到了,热起来了、火起来了,今天,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纪录片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早在2017年11月24日,在2017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就曾如此断言。“为什么说纪录片进入了黄金时代? ”高长力认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将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而现实生活是火热的、沸腾的,充满着各种“矛盾”和“故事” ,给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你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么多、这么好的题材。所以说,新时代是我们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最好时期。 ”高长力说。

  “纵观2017年的中国纪录片,政策红利进一步催生市场红利;市场主体更加多元;互联网和电影院线作为一种平台和创新驱动力量已经真正发力,并初见效益;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政治传播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验证;在类型化、话语创新、营销创新、跨界探索等方面,中国纪录片也取得进一步成果,并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其大众文化产品属性进一步增强。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由此认为,中国纪录片的“公众时代”已然到来。

  2018年,延续此前系列电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巡视利剑》 《大国外交》 《辉煌中国》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在全社会引发的集群效应、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寻找手艺》等在社交媒体与弹幕视频网站的“意外走红” 、纪录电影《二十二》刷新中国纪录电影票房新高、现实题材纪录片《生门》 《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创造良好口碑……文博类题材、反映中华传统文明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接棒发力,开年即火,豆瓣评分高达9 . 4分,“圈粉”无数;纪录片《创新中国》也“不甘示弱” ,作为世界上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向全世界讲述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国故事;而云集将来传媒、安徽卫视等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水果传》 ,自开播以来网络点击率持续走高,在青年观众云集的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评分达到9 . 7分之高……毫无疑问,这一部接一部的纪录片都正在成为纪录片步入“黄金时代”或者说“公众时代”的最新注解。

电视纪录片《水果传》海报

  优质纪录片播出环境依旧“苛刻”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忧。相比2016年底票房惨淡却口碑不错的纪录电影《生门》 ,时隔一年后, 13集电视版的纪录片《生门》可说是在观众期盼已久的等待中,于2017年底“姗姗来迟” 。其故事线更加多元、人物也更为丰富,目前仍在东方卫视和爱奇艺网同步周播。不过,尽管珠玉在前,其开播以来的收视率也一度压倒部分热门电视剧,但事实上现在来看(播出过半)并未像部分媒体所说的如“美剧”一般好看,亦未能成为“新晋网红”纪录片。而且,据报道, 《生门》的剧集版制作完成后,曾联系过多家卫视,最终也只有东方卫视一家抛出了橄榄枝。而在制作方与卫视的协商中,爱奇艺虽是第一个表现出购买意向的网络平台,可其附加前提是至少能有一家卫视可以同步播出。并且,根据《生门》制作方与东方卫视的采购协议,电视纪录片《生门》在卫视平台的播出中只有达到约定的收视率,才能获得合同全款,否则采购价格就要打折扣。

  面对卫视和网络均为“苛刻”的播出要求,电视纪录片《生门》一路走来,可见并不顺利。传统媒体的播出门槛之高,自不待言。网站这种较为罕见的播出要求,也着实耐人寻味。电视纪录片《生门》制作方的猜测是,可能网络平台认为卫视播出对这部剧集是最好的宣传。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智分析认为,“网站要求传统媒体的跟进,包含两种心理:首先,传统媒体依然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其次,传统媒体对内容的审核,往往比互联网平台更加严格,而这也是后者的短板。有了电视同步播出的保障,也等于是一种内容安全认证,这让视频网站更加放心。 ”

  比较幸运的是,一些传统媒体“并不待见”的纪录片,在网络媒体如B站推送后反而“一夜成名”。譬如2016年的“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先在电视平台播出,后经B站推送后,成为热门话题,后又制作成大电影登陆全国院线。再如,2017年的“网红”纪录片《寻找手艺》,在成为B站“网红”之前,甚至没有一家传统媒体愿意购买,导演只好自己动手上传网络,没想到“意外”走红。B站的相关数据显示,该片自2017年4月开始投放以来,共被点击播放99万次,弹幕6.1万条,超过11万人收藏。同样的内容,不依赖传统的电视媒体,换到播出网络平台后,瞬间就能走红。对于这种现象,李智认为,纪录片本身是小众文化产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 《寻找手艺》这类纪录片题材,并非是电视主流收视人群——中老年人喜欢的题材,它们在传统媒体上的播出遇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通过互联网传播,长尾效应逐渐形成。这些纪录片再借助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传播平台形成的口碑,进而通过跨平台整合传播打开局面,就有可能反转成为‘网红’ 。 ”李智说。

  中国纪录片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无论如何,“中国纪录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实属不易” ,何苏六研究发现,近几年来,中国纪录片继续沿着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轨迹砥砺前行,纪录片的政治属性和产品属性呈现出融合之势,由事业向产业转轨的趋势进一步明晰。“中国纪录片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热点话题,成为业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对象。中国纪录片在新时代呈现出一派充满活力的新气象,其多元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彰显。 ”何苏六表示。

  1月26日,由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二十二》 《极地》 《零零后》等纪录片被推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作品, 《辉煌中国》 《寻找手艺》等纪录片被推选为十大影响力入围作品。“今年只是入围,明年或者后年杀入十佳!说完之后后背发麻……原来我真的膨胀了! ”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导演张景,随后在微信朋友圈调侃说,自己“吹了个大牛” 。“不过,自己都不给自己信心,谁给? ”张景自我反问道。

  张景和他的《寻找手艺》折射出当下中国纪录片界的整体生态,用何苏六的话说,就是“无论是产业政策环境还是社会需求,摆在中国纪录片眼前的都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好形势” 。只不过,作为学者的他,忧虑的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纪录片产业体系,中国纪录片仍然任重道远。“社会现实类题材精品力作缺席,产业链本身还不健全,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产业数据收集困难,资金匮乏,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诸多因素。 ”何苏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