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江姐》:红色经典的“现代回归”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川剧《江姐》彩排现场  邓晓军  摄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当熟悉的旋律在重庆龙凤呈祥大剧院萦绕,热烈的掌声瞬时响起。1月12日至14日,由重庆市川剧院推出的川剧《江姐》在重庆首演。这是暌违川剧舞台40年后,川剧对这一经典题材的又一次当代移植新编。

  1949年春,江姐奉中共重庆市委指示前去华蓥山工作,在爱人牺牲的巨大悲痛和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对敌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捕,经历严刑拷打,始终忠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是人们熟悉的江姐形象。此次川剧《江姐》延续了以往江姐题材的故事,通过她对敌人、叛徒的斗争和革命工作的生动描绘,不仅讴歌了江姐临危不惧、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又抒写了她深厚的同志爱、夫妻情和对革命后代寄托的无限希望。

  充满仪式感的江姐“回娘家”

  作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此次川剧《江姐》由中国剧协副主席、三度“梅花奖”获得者、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主演。因为本土题材、本土剧种和本土艺术家的多重加持,更被专家誉为“一次红色经典的‘现代回归’ ”“一次充满仪式感的江姐‘回娘家’ ” 。

  上个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风靡全国,江姐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于狱中坚持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随之家喻户晓。随后,由阎肃编剧、羊鸣等作曲的歌剧《江姐》排演,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其中,音乐上更是依故事发生地而采用了不少川剧及四川音乐元素。在此基础上,川剧、黄梅戏、越剧、京剧等都进行过移植改编。沈铁梅透露,她的师父竞华那一代在40年前曾搬演过川剧《江姐》 ,“演出江姐也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总想着什么时候把江姐演出来” 。

  “在铁梅的舞台艺术人物系列中,如果没有江姐,我感觉是一个遗憾,因为铁梅身上就有江姐的气质;重庆市川剧院如果没有演《江姐》这个戏也是一个遗憾,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儿,对铁梅也好,对重庆川剧院也好, 《江姐》在这里上演可以说是回归了。 ”在此次川剧《江姐》演出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认为,沈铁梅的唱腔以及剧中的打击乐还原了川剧的特色,演出了自己的风格。

  戏剧理论家马也认为,红岩故事是重庆的故事,江姐是重庆的英雄,由重庆市川剧院来呈现这段红色历史,无疑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形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同时,在金子、李亚仙等之外,又出现江姐这样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也是沈铁梅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导演欧阳明表示,川剧《江姐》传承和弘扬了红岩精神,是一次对红色经典的重要演绎。

  充分川剧化的艺术创造

  朝天门码头,江水依依。伴随一串川江号子,码头工人搬运货物鱼贯而出。一个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压抑、紧张。记者了解到,此次川剧《江姐》根据阎肃创作的剧本进行了新的编创,按照川剧的唱腔特色重新进行了谱曲和设计,音乐唱腔都更加川剧化。除了川江号子、川剧打击乐等,川剧中的帮腔得到了充分运用。比如,江姐骤见爱人老彭牺牲、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彼此隐瞒老彭牺牲的讯息、江姐与叛徒甫志高周旋等情节,都运用了帮腔,形成了很好的重唱效果。为突出巴渝风貌,创作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光束变形,投影出最具重庆特色的建筑,使朝天门、嘉陵江、岩石、牢房等场景意象化。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江姐》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视觉呈现效果上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不仅听觉上融入川剧打击乐、声腔等地方特色,还把主人公的革命追求充分地艺术化、情感化、地方化,“在川剧《江姐》中,沈铁梅真正地把自己化成了人物,让江姐成为沈铁梅、沈铁梅成为江姐。它继承了歌剧又有所创新,处理角度也恰到好处,音乐、灯光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 。

  在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彼此隐瞒老彭牺牲的讯息这段戏中,最后两人发现其实彼此都已知道真相,灯光一收,追光落在两人身上,江姐再也克制不住,抱着双枪老太婆嚎啕大哭,场面十分感人。 《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罗松很欣赏其中的灯光处理,认为很好地聚焦了人物的情感。像“春蚕到死丝不断”“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等经典唱段,在沈铁梅的“金嗓子”唱来,既有川剧高腔的浓浓味道,也极具“红岩上红梅开”的高冷气质。

  拉近当代审美距离的创新

  全剧很感人,演员很入戏,这是观众看完川剧《江姐》后的普遍反映。专家认为,剧中有两个江姐背转身的动作,都很见演员表演的控制能力:一是骤见老彭牺牲,江姐短时间内经历了悲痛、理性、清醒等一系列情绪变化,借助“背转身”调整情绪,唱词也层层递进,十分精彩;二是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彼此隐瞒老彭牺牲的讯息,江姐从背转身到抱着双枪老太婆嚎啕大哭,把人物经历的情绪情感表现得精准到位。除了沈铁梅,在剧中分别饰演甫志高、沈养斋的孙勇波、胡瑜斌也都是“梅花奖”获得者,唱腔表演都十分精彩。

  “努力地走进当代审美,努力回归川剧的本色。 ”罗怀臻这样评价川剧《江姐》 。事实上,如何使经典融入当代,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川剧《江姐》中,除了舞美、灯光等的创新设计外,一些舞台构思及调度也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赞誉。“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是江姐题材的经典唱段,此次川剧《江姐》也做了创新处理,不再沿用歌剧版比较写实的处理,而是用难友们一起编组一个金黄色五星的写意方式。 《中国戏剧》副主编李小青认为,这可能更加符合戏曲的表达方式,把歌舞形式自然流畅地与意象性表达融汇。

  马也提出,演绎经典不外乎看两处,一是故事呈现是否进行了现代化,二是对经典有没有再发现及再提高的可能。对于前者,川剧《江姐》无疑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对于后者,或许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峡博物馆原馆长王川平透露,随着对史料挖掘的深入,如今学术上对红岩历史又有了新发现,比如发现存在“狱中八条”等,这对于当前反腐倡廉、强调共产党人的纪律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或许可以在剧中得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