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闭幕——
“青年人的艺术创作有无限想象力和创新力”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北京剧协、 《新剧本》杂志和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原名北京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创立于2002年,是国内迄今唯一一项以推出新人新作、发掘青年戏剧创作人才为宗旨的戏剧文学奖项,面向45岁以下作者及其未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或演出的作品参评。该奖项以著名作家老舍的文学风骨为引领,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国征集具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日前,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闭幕研讨暨作品孵化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从征集到评审历时近六个月,共收到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142部剧本,其中话剧剧本74部、儿童剧剧本9部、音乐剧剧本12部、歌剧剧本3部、戏曲剧本44部;参评者128位,有来自院团和大专院校的青年编剧人才,也有新文艺群体中的青年戏剧人才。经过两轮评审, 16位专家从142部剧本中,最终评审出优秀剧本2部、优秀剧本提名4部、入围作品6部。

  在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闭幕仪式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声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剧空间剧场分别与获得扶持的剧本《台城柳》 《岗厦罗生门》 《星星闪呀闪》签下合作意向书。作为本届扶持计划活动的一大亮点,院团和制作公司与青年剧作者签订意向书,对于进一步孵化作品,推动剧本走向商业化运作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闭幕仪式上,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董宁表示,对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是北京演艺集团目前最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当下这一代的青年创作人才的素质和眼界提升了,戏剧才有更好的未来。她介绍,北京演艺集团旗下的9家院团,在各个艺术门类上都重点培养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在艺术创作上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这是最宝贵的。 ”董宁说,青年创作者最理解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当下的艺术观是什么。在她看来,本届诞生的优秀作品和制作机构签约,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发现了这么多好的‘种子’后,我们需要去‘施肥’ ,不仅仅是培养它们,更重要的是让它们饱经风雨,这样才能最终产生经得住考验的作品。 ”

  由戴昱编剧的《岗厦罗生门》即将被搬上话剧舞台。本届扶持计划的评委、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徐瑛表示,该剧关注大城市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一座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意义,探讨了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这是在当下的戏剧创作中很少出现的作品。同时,作者的语言功底也很成熟。

  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有相当数量的“90后”创作者参与。其中,荣获优秀作品的《台城柳》的作者俞思含,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本届扶持计划的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陶庆梅表示,“90后”这一代人跟她这样的“70后”一代相比,生存条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在创作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把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成长经验里的情感带到戏剧创作中去,不管是话剧还是戏曲。创作者可能不自觉,但观众一定能感受得到。 ”比如《台城柳》的戏剧结构非常完整和巧妙,她说:“一看剧本,就知道作者平常会看很多‘美剧’ 。 ”陶庆梅分析,俞思含这么年轻就可以写出大家觉得很好的戏曲作品,是因为戏曲程式化的训练对她是有帮助和保护的,“在创作者掌握了板腔体后,只要有很好的语言感觉,就可以往里装内容,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在一个相对高的层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