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少数民族,但我们的文化一点不小!”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40个乌兰牧骑队员撑起歌舞诗剧《山岭上的人——鄂伦春》

“我们是少数民族,但我们的文化一点不小!”

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山岭上的人——鄂伦春》剧照  刘海栋  摄

  “走出那道山谷,大自然教会我们成长。大山和森林的交响,辉映着我们个性的刚强。感念着上苍的丰厚赐予,我们要执着地走向前方。——啊,鄂伦春,永远的鄂伦春!走过四季,地久天长。——啊,鄂伦春,永远的鄂伦春!天宇之间,我们歌唱。 ”这是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的主题曲《鄂伦春》 ,炽热的民族情感,向上的民族精神,伴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旋律,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中弥漫升腾,这是日前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全体队员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倾情呈现鄂伦春民族歌舞艺术。

  《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由序、山语、林歌、人声、尾声五部分组成。大地蛮荒,荆棘丛生,一个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勤劳的鄂伦春人在搭建鄂伦春人特有的“仙人柱” (房子) 。仙人柱,是鄂伦春人生命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生命的摇篮,这里有老人伫立和婴儿啼哭,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偎,相伴相生。山是鄂伦春民族的胸膛和脊梁,也是这个民族的根基与魂魄,亲近大山,让这个民族生成了山一样的个性。善良虔诚的族人们感恩上天赐予的一切,每一缕阳光、每一牙月亮、每一丝清风、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处山川河流。山之语,护佑苍生。舞蹈《人天相应》中,山无言,水无语,老萨满虔诚拜天,与天地用心灵通话,神语说唱。男女群舞《漫步雪原》展现白雪皑皑,路途漫漫,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敢的鄂伦春人民坚韧不拔、不断向前的精神。情景表演唱《图腾印象》歌颂着鄂伦春人对上苍的厚爱,对祖先的敬仰,对山神的崇拜。鹿是鄂伦春民族的吉祥动物,女子群舞《鹿灵》拟人化呈现唯美、梦幻仙境般的群鹿灵动亲切的姿态。围猎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生存方式,男子群舞《猎枪》既展示族人围猎时的勇敢和智慧,又表现了时代变迁后,猎人们要放下心爱的猎枪时的不舍之情。男声齐唱《莫日根》 ,用歌声表达鄂伦春民族对于英雄由来已久的崇拜和赞颂……

  鄂伦春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游猎于外、大、小兴安岭的古老民族,“鄂伦春”可译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或“使用驯鹿的人” 。在漫长的融合、迁徙、发展和游猎过程中,鄂伦春族不断地汲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终形成独特的基于森林狩猎生活的文化面貌,其文化内涵体现在狩猎文化、萨满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舞蹈文化、民间文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桦皮文化等八大系列,非物质文化内容深厚而丰满,几乎涵盖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东南麓的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10月1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而鄂伦春乌兰牧骑成立于1963年,建队50多年来, 500多部(首)优秀作品及70多位演员获得了自治区、市级奖励。鄂伦春乌兰牧骑深深地根植于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土壤,以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着鄂伦春民族独具特色的狩猎文化、森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全旗人民欢迎。在新时期,为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鄂伦春乌兰牧骑希望把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的文艺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始终努力以先锋队的姿态擎起鄂伦春旗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6年,为庆祝鄂伦春自治旗建旗65周年,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倾己之力,并力邀穆青为艺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担任编剧,合力打造这一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期待创作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力作。该剧曾在呼和浩特和深圳第13届文博会艺术节先后亮相。

  该剧艺术总监之一吴莽介绍,近十年来,在上级各有关单位,尤其是鄂伦春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和关怀指导下,鄂伦春旗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让鄂伦春的民族文化迅速提升并逐步向外推介和宣传。“我们走进国家大剧院就是希望宣传鄂伦春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正值我们要走进国家大剧院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深情回信,这封信给我们的鼓舞非常大。习近平总书记这封信发表之后,我们是第一支走进国家大剧院的乌兰牧骑,这是我们的自豪,也是我们内蒙古全体乌兰牧骑队员的骄傲。所以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同时,我们肩负着很多重任,肩负着乌兰牧骑如何保持光荣传统,如何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叫得响的作品,使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我们乌兰牧骑队员最基本的一种责任。 ”

  吴莽告诉记者,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鄂伦春自治旗共有包括鄂伦春在内的多民族人民共28万人。鄂伦春民族在全国共有8000人,在鄂伦春旗生活的鄂伦春族有2563人。该剧的全体演职人员除了40个乌兰牧骑本土演员,还有一部分并未受过专门训练的猎民与儿童。“我们就是希望将我们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原生态艺术经过现代创作手段呈现给更多人。实践证明,这样的创作外人看着亲切,家乡人更喜欢,因为是自己演自己。民族不分大小,文化不分大小,我们是少数民族,但我们的文化一点不小! ”

  “作为一个县级的文工团,小小文工队能有这样的呈现非常了不起。 ”编剧江东表示,该剧的创意灵感源于鄂伦春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鄂伦春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在江东看来,该作品风格突出,情感质朴,无论舞蹈编创还是歌舞设计,都充分表现了鄂伦春族、鄂伦春人“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豁达开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性格。“鄂伦春族人很少,在那样一个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还能将生命繁衍至今,并执著坚守民族自己的方式,用独特的舞蹈、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民族的精魂,传播自己的地域文化,这种精神在今天特别匮乏,用这样的艺术作品把他们向上的精神表现出来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