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困局与破局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影协、中影股份、万达影视、新乐视文娱、华策影视、百度糯米影业掌门人共议——

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困局与破局

电影《战狼2》剧照

  在《战狼2》 《羞羞的铁拳》等卖座影片的带动下,截至11月20日,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作为电影产业核心和龙头的电影制片企业,在中国电影全面推进产业化的十余年间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涌现出中影、上影、华谊、万达、博纳、光线、乐视、华策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翘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与制作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和瓶颈,如何制作出高品质的国产电影、怎样提升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都是亟需业界深入探讨的话题。

  为此,由国家电影智库、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办的“企业家论坛: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困局与破局”高峰会日前在京举行。张宏、侯光明、陆亮、喇培康、曾茂军、张昭、赵依芳、陈卉、向华全、俞孟红、蔡伏青、徐春萍、尹鸿、李倩、刘军、王纯等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了中国电影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国有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制片效率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以吴天明为例,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崛起的原因。他认为,西影厂当年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得益于当时国家在电影体制方面尤其是用人机制方面巨大的改革力度。“吴天明能够从一位普通导演一跃成为西影厂厂长,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改革。 ”张宏表示,得益于体制优势,吴天明能够实行灵活机制,将创作机会给予优秀的年轻电影人和体制外电影人,从而促成了《老井》 《红高粱》 《黑炮事件》 《孩子王》 《盗马贼》等一大批经典之作的诞生。张宏认为,近年来国有电影制片企业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改革不彻底,二是负担沉重,在产业链结构上依然停留于制作端,与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不适应。对此,张宏建议:“首先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避免企业行政化,并将企业负责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捆绑起来;其次要分项考核,企业中一部分创作人员应着眼于社会效益,另一部分创作人员则要走向市场。 ”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表示,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以中影股份为代表的国有制片企业,优势在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构建。“经过70多年的积累,中影股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喇培康指出,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困难不在于资金,而在于行政色彩浓、决策效率低、离退休人员负担重,尤其是人事管理制度僵化,人才难以提拔。“目前,中影股份借鉴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正在逐步探索打破僵化人事制度的方法。 ”针对制片企业未来的发展,喇培康提出若干建议:“一是完善政府的资助机制,重点资助处女作影片、有创新性的新作、艺术品位高的电影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二是补贴国产电影,建议提高电影专项资金的征收比例,并针对国产影片先征后返,进口影片照额度征收;三是政府出台文件禁止票补,因为票补相当于低价倾销,对于制片方非常不利;四是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偷漏瞒报票房性质如同抢劫,应当严惩。 ”

  民营企业:满足用户需求,坚持内容为王

  过去特别是2015年以前,中国电影票房保持了多年年均30 %以上的高速增长,在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看来,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幕增长的拉动。“但在未来,票房增长主要依靠内容拉动。 ”曾茂军认为,电影行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是内容、技术与观众。“技术在过去10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想有质的突破已经很难;随着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内容的雷同度增加了,内容层面的突破也有难度。因此,当下电影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在依靠观众的增长。 ”从数据上看,一线城市人均观影频次已日趋饱和,三四线城市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增长的主力。同时,中国观众不同年龄段的观影差异逐渐缩小,目前18岁至39岁的观众贡献了超过71 %的票房,但随着未来几年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票房贡献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将会像美国一样相对均衡。曾茂军指出,个性化的电影消费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在中国银幕数超过50000块之后,我们已经具备了分线发行的可能。因此,未来制片企业应当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分众内容制作领域。 ”

  在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新乐视文娱董事长兼CEO张昭的回答是:电影的本质属性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他认为,未来20年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破局”的核心是用户。“电影是产业,一定要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没有根基,无法聚沙成塔。因此,制片企业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用户基础。 ”张昭表示,电影制片企业同时还要有“市场观” ,一定要研究透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群体,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系列电影《熊出没》的档期从寒假档挪到春节档,就是充分考虑到合家欢的市场需求。 ”张昭指出,制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两个因素:“一是规模化,因为电影制作的风险太大,只有规模做上去了,有亏有盈,才能平衡亏损;二是IP化、系列化,亲切拥抱互联网,真正贯彻‘内容为王’ ,这方面可以参考‘迪士尼模式’ 。 ”张昭预测,未来电影将逐渐发展为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在内容生产层面,要尽可能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这也是《战狼2》等影片取得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依芳从华策制作影视内容的经验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华策在发展过程中抓住的几个机会很重要。首先是在电视剧行业从事业到产业的关口,我们成立了一家比较有体系的民营公司;其次作为电视剧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上市后的战略重心仍然是内容生产,在创作上保持着对主流价值的坚守。 ”赵依芳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创作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策已经成立了一个三百余人规模的研究院,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喜好,并努力实现产品内容国际化、创新化。 ”

  与华策相似,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界“新兵” ,百度糯米影业在制定发行策略时,会对影片受众和用户建立一个大数据模型,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如今电影制片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讲‘后业务结果’ ,但事实上‘前业务方式’同样重要,比如宣传公司会拿‘百度指数’作为参考,来分析一次电影的营销宣传是否成功。实际上‘百度指数’还能分析演员、明星的生命周期。 ”百度糯米影业总经理陈卉表示,“我们一直强调‘电影做给谁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才能将好的内容推送到‘正确的观众’面前,真正实现票房转化、盘活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