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稀有剧种唱响新时代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宛梆《铜台关》  李阳  摄

  怀梆《大破天门》开幕演出一炮打响,河南稀有剧种唱响北京梅兰芳大剧院。11月17日至23日, 7天时间, 9个剧种, 10家县级剧团——河南稀有剧种划时代地登上北京舞台,以集体展演的形式引发各界关注。不少在京的河南观众说,从没见过这么多小剧种,很多名字都没听说过,可看了以后又觉得亲切有特点,好听好看,以后还会继续关注。

  “唱响新时代——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今年3月,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在挂牌之际举行了“河南省稀有剧种展演” ,河南现有34个稀有剧种中的18个在郑州一展风采,其中很多剧团是第一次登上省会舞台。本次北京演出,是从郑州展演的18个剧种中精选出9个,分别是沁阳怀梆、陕州蒲剧、永城柳琴戏、清丰柳子戏、商丘四平调、平舆丝弦道、内乡宛梆、安阳淮调、范县四平调、太康道情,这其中有7个剧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3个剧种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集中了河南稀有剧种精华中的精华。

  万紫千红总是春

  开幕演出前,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登台用河南家乡话先做了一段说明:“此次展演,均为县级剧团,第一次登上北京舞台,经验不足,希望观众多多鼓励” 。

  “头戏难做,末戏难收” 。开幕演出,沁阳市怀梆剧团压力不小。刚到北京,最低温已是零下,演穆桂英的主演还感冒了。晚上演出,上午试嗓,发现出了问题。团长秦铁牛说,好在主演是“老同志” ,有经验,会用嗓,化解了危机。演出刚结束,秦铁牛就收到了兄弟剧团发来的微信:“非常成功,我们也有信心了! ”

  “ 《大破天门》做了一个精彩的亮相。 ”看过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文峰给出高度评价:“北方梆子腔剧种中,这些年有关大破天门阵的戏很少看到。怀梆《大破天门》生旦净丑齐全,文武都有,是衡量一个剧团演出水平的重要剧目。县级剧团能选这个戏,唱念做打俱佳,体现了剧团的实力。 ”

  虽然是河南稀有剧种,但多个团都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唱腔、念白、配乐独特。比如永城柳琴戏、内乡宛梆,都有一种特别的“花腔” ,别有韵味。李树建看了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后说,唱腔非常好听,但整场演出只有几句“花舌音” ,不够过瘾。又比如宛梆《铜台关》 ,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兼具,幕布的使用及一桌二椅的设计,都保持了传统戏曲的舞台叙事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编辑赵倩来自河南南阳,宛梆是家乡戏,在他看来,宛梆主弦梆胡,发音高而尖,宛如鸟鸣,配合独特的“讴”音花腔,极具魅力。赵倩说,宛梆花腔,是一种高八度的无字行腔,原是历史上梆子腔剧种都使用的特色唱腔,但是目前仍然在运用并且有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变化的剧种,仅有宛梆一家。

  除了独特的剧种特色,基层演员的唱功表演也可圈可点。有生活、接地气,小剧团唱出大剧团的水平,这是很多专家看过演出后的共同感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说,她作为一个研究戏曲的河南人,还是第一次看四平调,“七窍玲珑的少年包公、温柔贤淑的嫂娘、‘墙头草两面倒’的老父亲、八面玲珑机关算尽的包公二嫂,四平调《小包公》表演细腻,唱腔动人。 ”而表演艺术家李法曾则表示,基层院团经常下乡演出,今天在大剧场取得了成功,由此看到了演员身上的担当与自信,“我看了陕州蒲剧《孙安动本》 、永城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 ,都非常成功,好就好在都是老戏,情节熟悉,我们就看导演的安排和演员的唱腔、表演,非常好。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戏曲的小河流淌

  “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道情班。 ”在豫东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当地百姓对道情戏的喜爱。河南老百姓,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戏曲的小河流淌。对戏曲的喜爱,也成为基层工作者坚守一线的巨大动力。

  开封二夹弦没有参加本次展演,但在展演新闻发布会上,年近八十、一头白发的二夹弦老艺术家田爱云亲自到场助阵。当年,为了培养二夹弦学员,田爱云卖了两套房子办戏校,如今,这批学员都已经40来岁了,虽然还能演,但缺少年轻演员。“我下去演出,问年轻学生,你想学二夹弦不想?学生们就问,一个月多少钱?我说我不要钱,白教你,等你会演出了,再发给你工资,行不行?孩子们说,俺不学,出去打工一个月还能挣一两千。 ”田爱云很着急,她说,靠自己,力量有限。现在,政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让她对稀有剧种增添了信心。

  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沁阳怀梆剧团,也曾走过一条坎坷之路,在稀有剧种中具有一定代表性。1992年,怀梆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团长秦铁牛介绍,这个剧团成员由三部分构成:上世纪80年代初,沁阳戏曲学校招生,从四五千报名者中择优选了60名,经过3年培养,期间淘汰20多名,最后毕业的进入剧团,接替团里的老人。这次演出穆桂英、八贤王、焦赞的演员,都是那时培养的。1985年,沁阳和新乡市文化艺术学校合办沁阳怀梆校外班,又招收50多名学员。现在,团里的主力就是这些80级、 85级学员。这些人后来成家、有孩子,但团里工资很低,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好演员开始流失。大约从1990年开始,怀梆剧团进入低谷,不再演戏,前前后后停了将近十年。剧团名存实亡,转给私人承包后,被分成两个歌舞演出队,唱念做打的功夫都放下了,结果队伍越带越散。不过,最苦的时候已经熬过来。2000年时,沁阳又成立了朱载堉艺术学院,培养年轻演员,这次演出的女兵、番兵,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得后继有人。 ”秦铁牛强调。

  “剧团取消过几次。柳子戏不好唱,年轻人不愿意学。 ”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常银良介绍,柳子戏属于曲牌体,历史久远,男女唱腔各有区别。五大声腔,九大套曲,曲牌繁杂,有“百调”之称,经常用的曲牌就有200多个。“不好传承,前景不乐观,现在年轻演员少,大部分都50多岁了。 ”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出台各种扶持戏曲的政策。此次进京的大部分剧团,目前身份都已转变成保护传承中心,有事业编制,有固定的经费支持,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介绍,太康县给予道情很多优惠, 2013年道情艺术学校成立,学生学费、吃住全免。到现在有40多学生,有的已进入剧团工作。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付梅说,通过文化下乡、非遗展演,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现在每年能保持接近200场演出。半年前,知道要进京演出的消息,商丘市梁园区为此专门拨付了30万元的经费支持。“大家干劲很足,有的演员带病工作,还专门从外面请导演指导。 ”

  由于是集团军作战,对于河南稀有剧种的媒体报道、研讨,力度空前。恒品文化·戏缘APP每场演出都进行直播,点击量少则五六万,多则近十万。“一戏一评”延续了近两年中国豫剧北京展演的经验。比如平舆丝弦道,曲艺、戏曲杂糅,形式独特,演出结束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等共同为剧团把脉。强大的专家点评,为稀有剧种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不少好建议。文艺评论家康式昭指出,稀有剧种要传承发展,一定要注意剧目建设,还要翻翻家底,把音乐、表演上的好东西整理出来。王馗表示,稀有剧种必须强调独立性、唯一性。稀有剧种不仅仅是传播乡情,如果要让城市欣赏戏曲的主流人群接受,还必须在传承发展中有独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