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哥》:“新南派”电影展现扶贫“暖男”
栏目:喜迎十九大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美丽的粤西山乡荔潭村,无论白发的婆婆,还是牙牙学语的孩子,都在深情呼唤一个名字:南哥。南哥,本名郭建南,他原是广州广重集团质检科科长,两年前来到贫困的荔潭村出任工作队队长。来到村里后,他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让村子实现贫困户100 %脱贫。但南哥,却因为劳累过度,在伏案办公时不幸去世,年仅50岁……

  为献礼党的十九大,由广东南方领航影视公司、中影股份等出品,将于10月17日上映的英模题材影片《南哥》近日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了观摩研讨会。影片取材自郭建南的真实事迹,表现了他为扶贫事业呕心沥血的经历。如何真实而生动地将一位“新时期焦裕禄”搬上大银幕,成为本片创作者们面对的首要难题。导演郑华,编剧徐宝琦、杜劲松,制片人兼主演孙洪涛,主演茹萍、艾丽娅等优秀的电影人为影片拍摄付出了极大心血,最终完成了一部具有“南派”电影美学风格的佳作。

  明振江、许柏林、李道新、皇甫宜川、高小立、赵卫防、刘汉文等与会专家认为, 《南哥》从片名上就拉近了观众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一声“南哥” ,体现出片中群众对“暖男”南哥的亲近,也反映了影片创作者们践行“南派”电影美学、力创岭南新作的决心与努力。专家们指出,如果说《焦裕禄》是白描式的报告文学风格, 《南哥》就是既真实又优美浪漫的散文诗风格。

  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对《南哥》中水的意象印象深刻。“无论村民养生蚝、养鹅,还是在河中游泳,甚至于大雨冲垮房子,都展现了水的元素。 ”许柏林表示,“影片将生活的细节转化为艺术的细节,以清新的‘南派’电影美学风格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英模形象,体现了广东人和广东电影人特有的个性。 ”

  当下英模题材影片的创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人物不接地气、叙事手法缺乏新鲜感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主流价值观的多样化表达十分重要, 《湄公河行动》 《战狼2 》等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高度商业化的类型模式,同样在于它们超越了革命、奉献等传统的价值观表达,上升到了尊重生命、彰显人性的更高层面。“ 《南哥》很重视情绪的流动,将主流价值观的展示与人性的彰显紧密关联,跳出了生硬说教的俗套,艺术含量较高。 ”赵卫防表示。

  在皇甫宜川看来, 《南哥》颇具创造性地将纪实、影戏、影像三大电影美学流派之长熔于一炉。“影片十分重视戏剧性,情节和细节都很有戏,悬念、谐趣、抒情等手段交替使用,演员的表演也颇有创造性。 ”皇甫宜川表示,“影片在艺术上的另一个创新亮点是声画造型的设计,许多镜头借鉴了肖像摄影和雕塑艺术,利用光效、焦距景深的变化,把人物拍得很美,富有雕塑感。 ”

  尽管如此, 《南哥》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许柏林认为,影片对贫穷的表现还不够到位。“贫穷往往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也是习惯、思维和心理层面的。 《南哥》更多地表现了村民们物质上的贫穷,比如房子被冲垮、鹅卖不出去、眼睛治不好等,但主创应该进一步挖掘贫穷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这一方面能使影片更加立体丰厚,另一方面也会让南哥这位扶贫英雄更立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