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卡丹萨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落幕
唤起更多人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热情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北京卡丹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卡丹萨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全国总决赛于8月29日落下帷幕。该比赛自2005年创立,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鼓励并推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与创作为宗旨,以期唤起更多师生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热情,推动更好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出现。

  本届比赛总决赛设置了专业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及业余儿童组、少年组等组别,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青少年。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担任评委会名誉主席,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潘一鸣,美国钢琴家、教育家亚历山大·布兰津斯基担任评委会副主席。张晋、张芳、田园等多位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授担任评委。

  在8月29日于北京举办的全国总决赛颁奖音乐会上,周广仁为台下的青少年选手们讲述了她小时候学钢琴的故事。在她五六岁时,向父亲提出想学钢琴,被父亲拒绝了。父亲问她两个问题:哪里有钢琴可以学?如果你学了钢琴,将来能养活自己吗?“我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钢琴太好听了,我太爱这门乐器了,如果会弹会很幸福。 ”一直到10岁,父亲才同意她学。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长大后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也成为一名钢琴教师,教很多孩子学钢琴,那就可以养活自己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周广仁有次被父亲的一位在上海生活的德国朋友邀请去家里做客,他们家里有一架三角钢琴。主人一家请她弹首曲子来听。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钢琴作品,所以周广仁弹了一首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和《肖邦叙事曲》第一首。“弹完后,女主人说好听,又告诉我,他们要回德国了,这架钢琴就送给我了,希望我以后能够成为钢琴演奏家。 ”周广仁就这样拥有了一架三角钢琴,用它弹奏了一辈子。

  “这台钢琴,对我一生的帮助太大了。 ”周广仁说,她从这家德国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就是对音乐本身单纯的热爱。“他们那么爱钢琴,并不是为了用它来谋生,这跟我父亲最初的想法不完全一样。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修养。 ”像这家德国人希望的那样,周广仁最终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左右,她经常出国演出,当时外国观众看到她很诧异:“中国人也会弹钢琴? ”

  在本届比赛上,选手们演奏了《浏阳河》 《旱天雷》 《百鸟朝凤》 《打虎上山》 《中国畅想曲》等多首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了大量中国钢琴作品的作曲家储望华表示,中国人最早创作的钢琴作品诞生于1914年,截至目前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的道路。“这个过程,从早期的不够成熟或者说幼稚,到后来逐步发展得比较成熟,现在已经有不少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涌现。 ”

  “中国钢琴教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对于钢琴教学和演奏来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还远远不够。 ”在储望华看来,目前我们缺乏更多更好的、在国际上受到听众欢迎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多年来,他也多次呼吁,希望钢琴教师和演奏者们能够发掘和弹奏更多更新的中国钢琴作品,比如以崔世光、张朝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曲家在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作品,“它们具有近现代风格,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 。

  “如果中国人都不弹中国作品,那谁来弹?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潘一鸣说,“现在我们有很多选手参加世界钢琴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如果想要建立中国自己的钢琴学派,还离不开我们的作曲家和作品。 ”他建议,选手们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还需要对作品研究得更深入,他自己的经验是,有些作品弹了100遍后,还会发现其中的新东西。 “作为演奏家,目的就在于诠释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的音符里,隐藏了很多内容等待着被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