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莎之筏》:赋予神话和名画新的语境
栏目:艺林
作者:初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美杜莎之筏》剧照  杨若寒  摄

  7月18日,首演于2016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有着史上“最豪华”小剧场戏剧之称的《美杜莎之筏》登陆第四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在此之前,该剧还于7月7日在哈尔滨大剧院, 7月12日、 1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剧院演出三场,受到广大戏迷们的热捧。该剧由法国皮科拉家族剧团与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联合制作,在法国导演托马斯·乔利潜心酝酿13年的基础上,带领广大观众走进那个迷雾重重的海上绝境,切身感受到四散漂流的恐惧和内心善恶斗争的焦虑。

  《美杜莎之筏》是世界上最令人震惊、最具有力量的绘画作品之一,由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于1819年。这幅7米宽、 5米高的鸿篇巨作,引人注目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一场悲剧。德国剧作家乔治·凯泽,受到籍里柯同名名画启发,根据二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出这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剧作。

  剧作所讲述的是1940年9月,一群英国的少年在北大西洋的一只救生筏上漂流。在纳粹对众多英国城市进行无情轰炸的初期,有许多英国儿童通过航运被送至加拿大避难。然而不幸的是,故事中讲述的这艘轮船被鱼雷击中,在烧焦的船只沉入海底前,只有一小部分少年幸免于难,蜷缩在一只狭窄单薄的救生筏上。海难的一切因素都被抛向了这些孩子,他们孤立无援、毫无希望。但是,善良的天性让他们在开始时秩序井然:他们分食着救生筏上不多的牛奶与饼干,轮流奋力划桨,年长的两个孩子自然地照顾着其他人。当一切都向着希望前进时,他们突然发现,在救生船的船箱里,还窝着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小狐狸” ,他们的人数瞬间变成了13人——这是个被诅咒的数字。或者说,在他们父母的信仰里, 13是个被诅咒的数字。虽然他们还有粮食,但13人共同分食是对神的不敬,从而会遭到厄运。数字“13”让他们惊恐害怕,原本团结相处的他们出现了一丝裂痕,他们将如何摆脱13带来的困境?需要牺牲一个人,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比自己还要年幼的红发“小狐狸” 。

  与惯常的战争纪录剧不同,本剧并未着眼于战争事件的记述,而是致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矛盾纠葛的挖掘和展现。这些来自斯特拉斯堡国立戏剧学院的青年演员们将他们的“能量、愤怒、想法、怪诞和渴望”全部展现在海洋中这个封闭的小空间里,生存在木筏上的7天使他们不得不变得像成年人一样,去爱、去思考、甚至去自相残杀。复杂冷酷的成人世界投射在这扁小小孤舟上,没有命运的逆转,也没有最终的救赎,宗教信仰也成为暴力和残忍的帮凶。此剧的创作赋予了神话和名画新的语境和意义,在依托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的叙事之下,一场针对天真与世故、战争与宗教、个体与世界的讨论被建构起来,使其主题得以延伸,进而取得观众的广泛共鸣。作为孩子们步步堕入成人世界的目击者和见证人,观众在观看表演时都感到内心激荡、难以自抑。

  本剧在舞台呈现上形象逼真、美轮美奂,导演托马斯·乔利利用舞美设计,同时生动展现了梦境世界和现实世界,使观众在亦幻亦真之间融入情境,感受人物。值得一提的是, 7月18日那场演出的舞台布景全部由天津大剧院工作人员独立制作、搭建,舞台上呈现出一只长6米、宽2 . 3米、高1 . 2米的木船,力求真实还原剧情本身。为了让演出效果达到最佳,剧组还特意招募了一位中法混血小演员——路易·倚筝出演剧中“不说话的孩子” ——小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