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公演
在冒险中找寻“国标舞”新的可能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海河红帆》剧照  王胜胜  摄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2017年度重点创作剧目、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国标舞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由天津歌舞剧院与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联合创作演出的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 《海河红帆》日前在天津大礼堂公演。本剧根据刘誉创作的电视剧作品《锋刃》改编而成,由风声之声、色戒之戒、潜伏之潜、锋刃之刃四幕及尾声红帆如瀑构成,讲述了1937年发生在天津租界荡气回肠的谍战传奇,塑造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沈西林、复仇舞女莫燕萍、烈士遗孤韩子生潜伏、救赎、痴爱、献身,为理想和信仰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这几年来,打造中国首部国标舞舞剧是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的一件“心事” 。“ 《海河红帆》舞剧的出现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和黑暗中的灯塔,给前行中的国标舞人带来希望和方向。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说。

  3年前,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秘书长曹晓明邀请舞剧导演门文元去深圳观看国标舞的比赛和表演。在对国标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本已决定不再创作舞剧的门文元,接受了曹晓明的建议“能不能导演一部国标舞舞剧” 。尽管门文元深耕舞坛60余年,创作了上百部舞蹈作品和50多部大型舞台剧作品,但编排一部国标舞舞剧,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后来,门文元、曹晓明等从热播电视剧《锋刃》中得到灵感。门文元觉得,电视剧中的人物、戏剧都很符合国标舞的基本规律。于是,剧本定了。谁曾想,具体操作起来,人出现问题。原来国标舞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一部舞剧的完成至少需要七八十名舞者,将如此多的国标舞者聚集在一地,排练食宿等,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耗费巨大。“经过考虑,我们找到天津芭蕾舞团进行合作。一方面是因为《锋刃》这部谍战戏的故事发生在天津,另一方面芭蕾舞与国标舞同属于外来舞种,有些段落用芭蕾舞表现也比较合适。 ”门文元介绍说。

  大方向确定了,就开始搭班子。 《海河红帆》因其重要性,吸纳了国内一流的艺术工作者:除了总导演由门文元与曹晓明共同担任之外,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主要演员董华兴担任执行导演,国标舞界新锐编导王鑫、项莹担任国标舞编导,音乐人李勋、丁豆豆担任作曲,国家一级编剧张宗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副研究员刘春担任文学统筹,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张定豪、辽宁省舞台美术协会理事刘小舟担任舞美设计,原总政歌舞团服装设计宋立、中国舞美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秦玉山、多媒体艺术家李世辉等也都参与到舞剧创作中。“CBDF中国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展演”金奖获得者——中国职业拉丁舞舞者王冰、张寒蕾担任领衔主演,郑州科技学院国标舞系的学生和天津舞之梦舞蹈俱乐部的少儿国标舞学员也积极参加舞剧的排演工作。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第一次尝试。

  李勋和《海河红帆》的结缘简单直接,“第一次和门导、曹导见面就是在舞剧《海河红帆》的研讨会上,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此后,在4个月的创作加录制时间里,李勋和总导演每天都通电话,偶尔也见面,就这样依据详细的剧本完成了舞剧音乐的创作。“舞剧音乐的旋律线条是东方的,配器是西方的。 ”李勋一直在尝试跨界艺术实践,创作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海河红帆》音乐。在音乐资源共享的时代,各种音乐都能成为作曲家手中的武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提炼,学会运用,学会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还要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包括绘画、电影等。 ”李勋在创作中,考虑更多的不是音乐的样式,音乐始终是要为剧情、为人物服务的。“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样一流的制作团队中工作,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舞剧。 ”

  “以舞动人、以情感人” ,这是门文元舞剧创作一贯的宗旨,也是《海河红帆》创作的基调。所以,当国标舞的标志性动作在舞剧中产生不和谐之感时,就会改变,直到舞者用身体的对话能够流畅地表达情节、情感为止。“ 《海河红帆》既有戏、又有舞,既有情、又有景。 ”门文元希望这部剧既好看,又能走进观众的心里。“这部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好还是不好,而在于做这样一部舞剧富有时代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