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热议——
国产类型电影需要建立与观众的契约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推进,类型电影作为产业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关键词,已经成为大众熟知且广泛讨论的话题。尽管如此,因为对类型片的研究局限、认识不足、制作经验缺乏等,致使国产类型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不断遭遇新的创作瓶颈。日前,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举办“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的主题讨论,在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主持下,导演宁浩、路阳、蔡尚君、张小北,编剧崔斯韦,作家王晋康、张大春、潘海天、雷米,以及演员冯绍峰、和力辰光传媒董事长李力等,围绕科幻片、武侠片、悬疑片三大类型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别展开讨论。大家认为,类型片需要和观众建立某种契约,最重要的是要可被识别、被传承、被改良。

  科幻片:文化自信十分重要

  在国内,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近几年来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幻片也颇受关注,并得到资本青睐。中国科幻片被寄予厚望。然而,与科幻片大国——美国相比,中国科幻片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代表作。因此,可以说国产科幻片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正在拍摄影片《拓星者》 、刚刚从影评人转型做导演的张小北认为,科幻片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电影类型,是“梦中之梦” 。他觉得,科幻片的一大重要使命就是探讨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以及反映当下社会的核心焦点。他直言,中国科幻片面临两个最大的挑战,“一个是技术自信,一个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还可以用钱解决,但文化自信却需要靠时间、市场、观众的反馈不断积累才能得到。 ”

  而想要获得这份自信,前期尝试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潘海天认为,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会有很多“牺牲品” ,寻找的过程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可能会死掉很多部电影才知道这条路是什么。王晋康也十分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说:“记得有一次,有观众对我说,他只要想到科幻片中出现中国人就觉得不可信,这就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首先要有这个自信才行。 ”

  “这种自信需要建立在中国电影人长期的尝试与努力,与观众建立一种有关类型片的契约;同时,还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伴随着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年轻群体对于科幻电影的熟悉,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张小北表示。

  显然,自信的基础离不开科幻文学。对于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问题,科幻作家王晋康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叮嘱改编者一定要重视原著的精神内核,不要失去了原著的灵魂。潘海天曾专门组织一个团队做编剧工作,在他看来,大部分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都要跨越一道横在文学和电影之间的鸿沟,“小说和电影的出发点不太一样,因此不少科幻小说在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只能保留原著一定的精神、概念和出发点,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推翻重写。 ”他说。

  2014年10月,当《三体》改编为电影的消息传出,公众一度兴奋。然而,到2015年7月,电影《三体》虽宣布实景拍摄杀青,但后期制作迟迟未能完成,至今没有问世。这不得不令人质疑:中国科幻片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潘海天觉得,出于本土化考虑,中国科幻片不能照搬好莱坞,要体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与好莱坞式孤胆英雄拯救世界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与自然不是对抗而是调和的。 ”潘海天由此认为,至少中国的科幻片不能走个人英雄主义的路线,“我们多数时候强调的是集体战胜灾难,而不是强调个人英雄解救世界。 ”在他看来,中国人与灾难的对抗最终往往走向和解。“比如大禹治水,是疏而不是堵的方式,这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科幻电影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 ”潘海天说。

  武侠片:类型的融合可能是一个方向

  与基础薄弱的科幻片恰恰相反,武侠片在中国有很长的制作历史,并且名扬海内外。近年来,虽然也有《叶问》系列、 《一代宗师》等口碑票房俱佳的武侠片问世,但总体而言面临着亟需创新的挑战。冯绍峰作为演员,主演过武侠片《狄仁杰》系列,他也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武侠片的变化,“由于现在更多地使用特效表演,甚至连跟真人对打都是件幸福的事。 ”冯绍峰不无感慨地说。

  不可否认,武侠片目前正处于自我突破与超越的瓶颈期。“任何片种在它的领域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从我最初看到香港武侠片觉得震惊、好看,到之后舞蹈化、神仙化,最后确实看腻味了。 ”宁浩以《绣春刀》为例,认为武侠电影应该和当下发生更为紧密的关系,无论如何要拍出的是人的精神。“赋予武侠片新的现实意义可能是其走出瓶颈的办法之一。另外,在形式上有时候利用减法,可能会保证电影本质上的东西更好。 ”他说。

  路阳因执导武侠片《绣春刀》成名,他以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为例,觉得把传统的武侠故事从江湖中脱离出来,可能会变异出新的类型和形态的武侠片,由此观众可能会产生新鲜感,值得期待。同时,他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认为武侠片要突出不一样的精神内核,完全打破一些思维上的限制,进行更多探索。

  与导演王家卫合作编剧《一代宗师》的张大春,尽管也认为武侠片已经变得“熟烂” ,但他依然对武侠片的未来十分乐观,“我遇到很多导演都在想,到底武侠片还能怎样? ”他说,“事实上当我们还怀揣着‘武侠片还可以怎么样’的想法的时候,武侠片就不会衰落。 ”他以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为例,认为传统的武侠故事是可以融入到现代背景当中的,这种类型的融合才是武侠片今后再创辉煌的关键。

  悬疑片:从“烧脑”中挖掘精神内核

  相比科幻片和武侠片,国产犯罪悬疑片近几年来进步不小,电影《白日焰火》 《人山人海》等均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作为被普遍认为“烧脑”的一种类型片,国产悬疑片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关注。然而,就创作而言,一方面对悬疑片的认知还存在不少偏差;另一方面,能否从纯粹的“烧脑”中挖掘出新的精神内核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悬疑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揭示社会现实,或者人性中的善恶冲突。 ”悬疑小说作家雷米认为,如果人物足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会让他们与人物产生认同。当然,他也感叹这类影片在展现刑侦过程时,仍旧十分敏感,“我们还是有纪律、规则是无法逾越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内容上有一定取舍。 ”在导演蔡尚君看来,好的悬疑片能让观众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看到更为真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他认为,这是悬疑片的优势。“中国电影人还需要提高自身修养,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好的悬疑片。 ”蔡尚君说。

  李力则从投资人的角度提出了“类型+”的概念,他以电影《心理罪》为例,认为这部电影是青春、悬疑、犯罪三者的叠加,对于目前国内的悬疑片是有创新的。在他看来,“类型+”的概念是思考类型片创作一个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