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大禹》亮相国家大剧院
“三过家门而不入”如何让当代人信服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大禹》剧照  刘海栋  摄

  由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大禹》 ,于6月21日登陆国家大剧院。该剧由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担任总编剧,舞蹈艺术家王舸担任总导演,姜巍、骆文博在剧中分别饰演大禹、女娇。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祭祀遗址,考古证明此处乃禹会诸侯之地。舞剧《大禹》以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背景,以大禹治水以及他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为主线,通过祭祀河神、父析子荷、率众治水、劈山导淮、禹会诸侯等剧情,呈现了波澜壮阔的治水场景、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为民担当、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大禹形象。

  创作之初,王舸是有过犹豫的,因为觉得这个题材难度太大。“大禹所处的时代尚无文字,很难通过考据和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禹。大禹是一个在4000多年中被不断刻画、深化、神化的文化符号,这本身对二次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束缚。同时,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舞剧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但大禹这个题材恰恰需要大量叙事,而且,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人和自然的搏斗更是一道难题。 ”此外,他最担心的一点是,大禹的事迹在今天是否还能被当代人所接受和相信,他们是否还能从中汲取到感动和力量?比如,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如何让当代人信服?

  即便有这么多担忧,主创团队最后依然决定“义无反顾”创作这部舞剧。“我们相信它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这部舞剧,能够挖掘人性的本真,传递正能量。 ”王舸说。在他看来,大禹几乎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所有优秀品行和精神内核,比如:改善自然环境的勇气和魄力;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垂范;因势利导、疏堵结合的智慧;克勤于邦的品行;因公忘私的精神等。王舸将该剧的主题概括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

  在二度创作中,王舸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归因于他的“心怀家国” 、“志在天下” 。“他既对‘小家’有使命——为了洗刷掉父亲治水失败的耻辱和保护妻子、儿子不受水患侵袭,又对‘大家’有愿景——愿水患终有一天得以平治,愿天下人安居乐业。 ”王舸说,这是一种大爱,也是大禹在那个年代有别于其他人最重要的品行。既然“小家”和“大家”的利益高度统一,既然心怀家国、志在天下,那么“回与不回”便不再是问题。

  用舞剧的形式表现大禹这一题材,在王舸看来,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这个人物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劣势在于人们对大禹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符号化的印象上。同时,大禹在传说中半人半神,在舞剧中就需要让大禹“走下神坛” ,刻画他的人性。因此该剧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创作新的情节,使其合情合理。

  大禹数过家门而不入、劈山导淮、会盟天下诸侯等故事发生在今蚌埠境内,为突出地域性,主创团队将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花鼓灯融入舞剧中,在多个舞段中加入花鼓灯动作元素和音乐元素,呈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格。同时,该剧注重道具的巧妙运用。耒耜是当时治水的主要工具之一,剧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耒耜,通过演员表演时巧妙运用大耒耜,使得大禹治水的场景丰满生动。小耒耜的运用,则隐喻子继父业、终能平治水害。

  舞剧《大禹》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2016年安徽省省级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该剧自去年9月在第11届安徽省艺术节上首演以来,已演出近6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