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民族舞剧《朱鹮》:
唯美精品获认可成为经典需琢磨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舞剧《朱鹮》剧照

  “国家艺术基金这些年对于舞蹈事业的支持让我又羡慕又嫉妒,让我回想起当年排《红色娘子军》时不太愁钱、一心一意搞创作的感觉。 ”日前,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朱鹮》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正如中国舞协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的这一番感慨,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让《朱鹮》等入选作品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不差钱”的资金资助。

  更让人羡慕的是,国家艺术基金组织专家组亲自为作品问诊把脉,对症开药,于是我们看到专家组和《朱鹮》主创人员本着客观审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围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亮点和不足等方面,开诚布公地交流对话、深入探讨,期待进一步完善创作,努力打造经典。

  期待体现生命经验的复杂度、人生的精彩度

  由罗怀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佟睿睿和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主演的《朱鹮》 ,由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历时四年精心创作打磨,以濒危保护动物朱鹮为题材,运用唯美诗意的舞蹈语汇,试图在拥有与失去的张力中叩问人类文明,反思自然生命。自2014年公演以来,该剧不仅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等活动中荣获佳绩,更在国内外观众中赢得口碑。这其中,美,是《朱鹮》给几乎所有观众留下的一致印象。

  《朱鹮》究竟美在何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平总结了各方面的肯定,即主题上关注环保、关注生态,形象上塑造典雅、高贵,动作语言上传递亲和、友善,结构上淡化故事、冲突等。在于平看来,一方面,《朱鹮》在结构上淡化了故事、冲突,是引来业界不同看法的关键处,但这恰恰是作品美的奥妙,使其可以更多地关注舞蹈本体,所以给人唯美、震撼之感。另一方面, 《朱鹮》的主题、形象以及传递的生态关怀有善的内涵,还有人与自然靠近的真的期盼,从而让几乎所有看过《朱鹮》的观众都有种难以言传的山长水远、风轻云淡之感。于平认为作品依然有提升空间:“如果把这部作品创作比作画一条龙,当下的感人之处是点睛,但龙脉还可以再琢磨细化,比如可以借鉴经典芭蕾舞剧的结构方式,把目前的两幕戏各自分为两场,让叙事更清晰、流畅。 ”

  赵汝蘅用“讲究”来评价《朱鹮》之美。“芭蕾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讲究,在我第一次看《朱鹮》时已经觉得它是非常讲究的了。它的讲究不仅仅在于舞台上的动作设计,而是一气呵成。打开大幕,色调、舞蹈、灯光等是个统一体。而现在有些作品不统一,各玩各的,拿到台上感觉特别隔,所以讲究是这部舞剧的精华。 ”

  但按照精品的标准,赵汝蘅直言会更挑剔。“ 《朱鹮》尽管美,尽管讲究,为何还不那么感动人?作为舞台剧,它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赵汝蘅指出,该剧在结构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芭蕾舞剧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仙女》《吉赛尔》的故事很简单,但是说得非常清楚。好的结构,可以让观众看完后感到激动、感动。 ”

  “很唯美、很纯净,是这个舞剧的基本界定,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对表象和形式的追求。 ”这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坦率的意见。“唯美是一个好词,但其背后未免还有其他表述,唯美的过程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这个点准确地体现意念的张弛度,就成为一部作品最为动人的部分。 ”罗斌表示, 《朱鹮》的主题非常深刻,如何让该剧在其所能体现的艺术作品的认知度这一层面表达出更深刻的东西?这既可以摆脱所谓的舞蹈不能体现思想、不能够完成高端的理性建设这一偏见,又能为建设当代经典创作做出有益探索。

  “中国舞蹈创作怎么呈现观念、精神和思想?怎么呈现艺术?怎么体现生命经验的复杂度和人生的精彩度?这几个层面的实现决定着一部作品能否真正成为经典。 ”罗斌指出,动作的表意性的深度发掘,是使内容得以浮出水面的最好手段,然而舞蹈在这方面却比较缺失,这也是当下舞蹈创作呈现同质化的重要内因。罗斌希望主创团队静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以艺术的苛求精神,努力完善与精进创作,力争将作品锤炼成传世经典。

  既能让专家立之于案头,也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180元、 280元、 380元、 480元乃至其他的城市到了680元,把我吓了一跳。我刚刚从南京回来,一碗螺蛳粉也就10块钱,他们把680元的票挂出去,剧场经理自豪地告诉我1517张票全部卖光了, 《朱鹮》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很热门。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透露的数字,或许足以证明观众对《朱鹮》的认可与喜爱。两年多时间在国内外上演160场,国内及全球巡演的订单已经签到2018年,这样的佳绩在当下舞剧作品中确为鲜见。

  同样作为一个舞蹈团领军人,深知做原创、走市场之不易的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颇为肯定《朱鹮》抓住了舞蹈本体并征服了大众。“一部舞剧能演上百场,而且不仅专家说好,老百姓也都说美,就是一部好舞剧。 ”褒扬之外,曲滋娇也直指该剧民族舞蹈编排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双人舞,掰来掰去,在身上缠绕的东西太多,并且在同一个舞美和灯光下,类似的舞段过长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

  “衡量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一方面要看它的上演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它有没有可能成为教材,有多少音乐剧、电影等音像作品,以及它能不能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这部舞剧推出来以后,专家可以把它立于案头,对其艺术水平与思想高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但同时,它也可以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中国交响乐团首任联盟主席卞祖善除了对音乐创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还希望《朱鹮》在女子独舞、男子独舞、双人舞上继续精加工,直至能提炼出一个个经典的舞段,甚至成为国内比赛与教学必选的舞段。“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因为《朱鹮》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类的、历史的主题,就应该加工到具有国际意义、国际品位、国际水平。 ”

  赵汝蘅亦表达了同感,她以《茶花女》 《天鹅湖》 《梅亚林》等经典作品的经典双人舞段为例,感慨道:“现在中国的舞剧里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包括我自己参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牡丹亭》等,我们抽不出一段双人舞变成音乐舞蹈的经典来演出,或者说我们拿出的中国双人舞都雷同,所以这将是一个必须得突破的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