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舞蹈》唯美亮相,制作人杨光表示——
“不仅是情怀,更是对中国古典舞的尊重”
栏目:创作谈
作者:初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韩非子·五蠹》中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一说。长袖舞源于西周时期雅乐舞蹈,在西周宫廷雅乐“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中,有专门供贵族子弟学习的“以手袖为威仪” ,延至汉代,已十分成熟,用于宫廷礼仪。日前,由大涵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创作制作,由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汉代百戏研究与实验中心等单位联合打造的《汉画舞蹈》在北京舞蹈学院首次亮相, 10位舞者在“手袖威仪”的篇章中就将史书中关于“长袖舞”的记载搬演到舞台之上。

  《汉画舞蹈》分为五个篇章,首先登台的《建木之下》 (建鼓舞)源自《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建鼓舞便是远古的巫舞,即于高大杆木之下祭祀天地鬼神的形式,发展到汉代,形成建鼓舞,每每于百戏中心表演,鼓舞者鼓而有舞,边鼓边舞,以鼓沟通天地人神。在《手袖威仪》 (长袖舞)之后登场的是《弄剑》 (跳丸弄剑) ,这个舞段很有趣味,“跳丸弄剑”是先秦即有的杂技项目,汉时已为通行的娱乐与表演,或舞于宫廷府邸,或舞于百戏之中。随后上演的《羽人》和《逶迤丹庭》 (盘鼓舞与巾袖舞)也颇有看点, 《山海经》有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及汉代,随着生命意识的觉醒,西王母崇拜的流行,羽人被赋予了“接引升仙助长寿,奉神娱人辟不详”的寓意。而在徐州等地汉墓出土的汉画中,每每有羽人侍奉、嬉戏舞姿,上天入地,翻腾跳跃。盘鼓舞流行于汉代,以盘鼓为象征,表达了汉人对生命意识的超越感。“般(盘) ”者,旋也,其舞以舞者于鼓或盘上及周围盘旋跳踏而得名。

  《汉画舞蹈》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策划编排,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朱青生、副所长刘冠担任学术顾问,知名制作人杨光担任制作人、现场导演,青年视觉艺术家毛涵担任服装造型、舞美视觉总设计,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白文国任灯光指导,北京舞蹈学院曾卫任化妆指导。

  谈到创作过程,制作人杨光坦言,参与到《汉画舞蹈》的制作中,纯属偶然。一次偶然机会杨光接触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听其讲述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深受感染。“中国古典舞在当下不是很受关注,观众可能感觉这种艺术离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远,这种情况下,我对还在坚持做汉画舞蹈的复原重建工作的老师们深深敬佩,也被他们深深感染。 ”杨光谈道,“ 《汉画舞蹈》和以往做的演出都不一样,这不是天马行空地搞创作,而是去找寻并告诉人们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义务地做这件事请,是对中国古典舞有着深深的情怀,也希望能尽一些微薄之力。 ”

  这并不是杨光第一次参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制作。杨光说,早年他就参与过陈美娥导演的实景乐舞《武丁与妇好》在故宫博物院的演出,那是以古雅的南音乐舞活态重现中华汉字时的人文精神特质,从而呈现中华汉字在悠悠千载中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而第二次参与到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制作中也令杨光感触非常深,他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要继续打造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作品,“我们做这些事情,是源于对中国古典舞的尊重,同时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 ”杨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