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三十三亿元,再创票房新高
——二○一七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观察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持续低迷近一年之后, 2017年春节档终于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据最新数据统计, 2017年春节档(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即1月27日至2月2日)以超过33亿元的票房收官,同比2016年春节档上涨近10%。

  与《美人鱼》一家独大的2016年春节档相比,今年春节档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电影市场多层次消费格局渐趋成型。周星驰与徐克联手打造的《西游伏妖篇》领跑大盘,票房达到11.65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成龙主演的动作喜剧《功夫瑜伽》,达8.8亿元;王宝强自导自演的笑闹喜剧《大闹天竺》、韩寒的第二部影片《乘风破浪》以及系列动画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分别取得5.7亿元、4.3亿元和3亿元的票房成绩,这5部影片的票房占到了春节档票房总额的9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 1月28日大年初一的全国单日票房高达8.02亿元,超过去年大年初一的6.4亿元,再创中国影史单日票房新高。其中,《西游伏妖篇》 《大闹天竺》和《功夫瑜伽》三部影片首日票房均破亿元,《西游伏妖篇》更是高达3.56亿元。由此可见,在春节期间举家进入影院观赏电影,如今已成为中国公众的生活常态。

  探究春节档市场火爆背后的原因,除了影片供应充足、互联网购票平台票补再度回暖等因素外,全国影院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和购票渠道的不断拓展也至关重要。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已是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银幕总数高达41179块。与此同时,猫眼、格瓦拉、淘票票等互联网购票平台也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效节省了观众的购票时间及成本。而时下新建的影院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春节的人口流动又恰好是从一二线城市流向三四线城市,大批新影院让返乡过节人群的观影需求得以释放,成为春节档票房增长最主要的客观因素。2017年春节档票房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从今年开始观众在电商平台购票时所支付的服务费也将纳入票房统计。尽管服务费仍与往年一样既不参与最终的分账,也不纳入电影专项基金,但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推升了整体的票房数字。

  但不能忽视的事实是, 2017年春节档票房的增速并没有跟上银幕数的增速,影片的平均上座率也不及去年。2016年市场增速放缓的现实为火热的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如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速度已超过了电影人创作水准的提升速度,“大制作+大明星+大IP=高票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一趋势在今年春节档市场行情的变化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春节档伊始的大年初一, 《西游伏妖篇》在当日大盘中占比高达44%,一举刷新中国影史华语片单片首日票房纪录。但这部被寄予厚望的魔幻巨制质量并未达到预期,核心主创周星驰似有“炒冷饭”的嫌疑,且影片前半段过于血腥恐怖并不适于家庭观影,导致影片在多个平台上评分均不算高,观众口碑也明显不及周星驰之前的两部作品《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 。在口碑效应的发酵下,从1月31日大年初四开始, 《西游伏妖篇》的票房被口碑更好的《功夫瑜伽》反超,直至2月2日大年初六春节档结束,也未能再次回到单日票房榜首位。同样被反超的还有首日票房高达1.9亿元的《大闹天竺》 ,影片虽延续了草根喜剧传统,却因为段落之间节奏把握的失控以及过于喧闹的场面导致口碑不佳,最终票房一路走低,被口碑更好的《乘风破浪》反超。

  在前些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期,投资、明星、宣发等主观层面一度成为影响电影票房的主因。但近些年来,随着观影人群的不断扩大、各平台评分机制的日趋完善,口碑愈发能够反映电影质量,并影响影片票房走势。这对于正处在发展黄金期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只有理性观影的观众越来越多、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才能在这种鞭策之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