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学的现代隐喻
——话剧《罗刹国》赏析会侧记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上演的小剧场话剧《罗刹国》取材于《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在被主创有意识地压缩时长至9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戏曲的身段、现代舞元素、新颖的皮影面具以及1 . 6米高的皮影与真人搭戏等让观众目不暇接。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剧,国家话剧院研究教育部日前主办“古代题材的现代隐喻—— 《罗刹国》赏析会” ,邀请了导演赵淼、音乐设计田震子、皮影设计韩迟、舞美(面具)设计曹璐等多位主创与观众一起畅聊《罗刹国》 。

  《罗刹国》给观众最突出的印象在于,在中国化的风格中夹杂着强烈的当代视觉、听觉元素。如时尚的电子音乐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皮影、戏曲等等,此外, 《罗刹国》充分使用形体戏剧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戏剧舞台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叙事,并将傀儡戏、戏曲、面具戏、当代舞等多元艺术元素有机融入其中。

  这种古代与现代交融的风格,是导演赵淼故意而为之。他说:“当代艺术作品中,有不少专门表现把一群人放到一个隔绝的地方,看看他们是如何生存的题材,在中国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中也有这样的作品,像《镜花缘》 《西游记》 。我特别喜欢《罗刹国》这个故事,但我也在考虑,到底是真的有罗刹国这么一个地方,还是存在于平行空间?探讨它真正存在的空间,成为《罗刹国》风格的缘起。 ”

  让观众首先感受到冲击的,是《罗刹国》中的现代音乐。音乐设计田震子说:“我之前所参与的话剧的音乐分量没有《罗刹国》这么重,音乐在《罗刹国》中使用了50分钟。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音乐比例大概是30 %- 40 %,而一部话剧竟然达到50 %,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戏剧是叙事,音乐在里面有没有叙事的功能,只是渲染气氛。在这部戏里音乐比较抽象,比如我们说这个道具是红的,音乐则没法那么直观地表达,只能用热烈的音符给观众的心灵感受带来变化。 ”《罗刹国》刚开始有一段节奏性非常强的音乐,属于电子舞曲EDM,类似于北欧冷峻简约的音乐类别。中间有交响乐、电子音乐语言穿插,融合了很多不同的元素,而且还有中国民乐的元素和戏曲的元素,“我们没有刻意地融合,而是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挖掘剧的情绪,比如展现爱情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尤其是最感人的那一幕,其实可以很宣泄,让它很宏大,但导演选择了用特别简单的钢琴和弦乐的方式,非常打动人心。 ”田震子表示。

  《罗刹国》创作的时候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赵淼想用最安全的方法,即用传统的方式表现《罗刹国》 ,到了第二阶段,这个想法就被推翻了,众主创想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后来也被推翻了;直到后来用当代的观念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来呈现,便是现在的样子。 《罗刹国》用了很多圆场、留白、皮影戏和戏曲手段,“很多戏曲的调度、圆场都是根据古代傀儡戏编的,有些动作是面朝观众一直不转身的。 ”赵淼说。

  皮影设计韩迟表示:“从有皮影开始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 《罗刹国》对皮影的运用确实是一次颠覆性的大胆尝试,它把皮影的那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虽然我们一直在做着各种探索,但没有这次做得这么彻底。都知道皮影是要藏在幕后靠灯光表现的,但这次非常颠覆大胆地撤掉了荧幕,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难度就是如何在没有荧幕的情况下借助灯光呈现我们所要表达的画面。"

  《罗刹国》的面具颜色也充满了隐喻,舞美设计曹璐表示,自己一开始考虑了几个颜色,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黑色、白色,都是戏曲脸谱的颜色,白色是戏曲中比较阴险狡诈的颜色,绿色是比较暴躁的民众的颜色,周公判的脸是黑色的,眼睛却泛红,因为他是自己给自己画的脸色,想把自己画成忠义包青天的形象。“总体而言,我们不希望把颜色处理得太花哨,但也不希望完全没有含义。 ”曹璐说,有些隐喻是观众在剧中很难察觉到的,尽职尽责的主创们依旧将它们悄然隐藏在细节里。“舞台上的道具方墩都是不规则的形状,这是在隐喻海难后船体的残骸;海报中突兀耸立的松树,造型是黄山上的迎客松,欢迎人类来到罗刹国;随着剧情发展出现的色彩浓烈、造型美丽的蝴蝶、异鸟,则代表着角色心灵中隐藏的某种美好;主人公马骥第一次打开箱子把玩的每一样道具,都是后面情节转化的关键。 ”曹璐表示,“观众不需要完全了解每一点,但我们都有自己的设计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