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梦归山哈》:追求“致富何须出远门”的幸福感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福建省派驻村干部张东闽为了提升盘龙寨畲民的“幸福感”指数,因地制宜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乡创业。在盘龙山唯一女硕士雷珊珊的全力支持下,他帮助畲族人民精准脱贫致富,家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实现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致富何须出远门”的梦想。

  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偏居南方的畲族并不显眼,但颇具特色。畲家儿女勤劳勇敢,骁勇彪悍,世居深山,对山怀有特殊的情感,自称“山哈” 。作为中国首部畲族题材电影,将于今年元月福建省两会期间在福州市首映的《梦归山哈》以近年福建省派驻干部驻村扶贫事迹为原型,融入福建宁德地区特有的山海景致和畲家风情,平凡、真实而动人。

  近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等联合主办的电影《梦归山哈》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许柏林、饶曙光、张思涛、章柏青、赵葆华、皇甫宜川、胡子光、李倩、张弛、李镇等专家学者对影片给予了好评,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前瞻性、时代感和艺术追求的中低成本佳作,生动展现了驻村党员干部心系百姓、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认为, 《梦归山哈》既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也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又是一部红色电影。 “影片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群体、少数民族群体以及曾经为中国革命贡献过力量的人的后代们,将会走向何方? ”皇甫宜川表示,上述三类人如今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他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正是幸福感。“在影片中,驻村干部主要解决的,恰恰是‘山哈’们幸福感缺失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社会问题片的现实感与深刻性。 ”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李镇看来, 《梦归山哈》成功地突破了农村题材影片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一些固有窠臼。“当下大多数农村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往往是一种物质层面的成功,这部影片转而探索人们在心灵层面对于幸福感的强烈追求,可谓与时俱进。 ”李镇分析道,“与此同时,影片也没有像一些少数民族题材影片那样,着重展示景观化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团结式的人文环境,而是在尊重一个少数民族的前提下,深入到这个民族的内部去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这在创作方法上也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