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影史学科建设——
把历史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和精神层面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史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电影通史》《世界电影史》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电影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从事电影史研究的悠久传统,从李少白、郑雪来、邢祖文等老一辈学者奠定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到近些年影视所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可行性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学科”的编撰,影视所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影史学科的研究,丁亚平的专著《中国电影通史》和秦喜清的译著《世界电影史》就是影视所电影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看来,治电影史是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研究的先决条件。他说:“电影史学应该深入到每个电影理论评论者的头脑当中。然而事实上,电影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电影教学当中,发现有些学生对电影史也没有兴趣,没有理解史学的重要性。其实,电影史学是我们的电影评论的先决条件,但凡肤浅的评论,都和评论者没有史学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提倡电影史学研究,应该是电影界共同的奋斗方向。 ”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电影史学研究要有新的思维。电影史学研究总会面对新的理论、方法、材料,如何经过沉淀和思考,还原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还要开放、包容,要客观全面地来看待历史,比如“满映”时期的电影,应该如何来审视?以什么方式来融入电影史叙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都考验电影史学家们的智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认为,《中国电影通史》的出版为电影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一是扩大了研究领域。电影史不光是电影人的历史,还是电影作品史、电影观众史、电影理论史,涉及方方面面。二是治史的陌生化。比如书中对待《定军山》的历史位置非常谨慎,对大家都熟悉的资料以一种新的学理去梳理。三是在文体结构方面,融合了正史和个人修史两种体例和特征,引人入胜。

  《中国电影通史》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文化学写作。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 《中国电影通史》中有一种属于文艺理论范畴的宏大和深刻的概念,与电影史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关联,这恰恰是电影史学者个人思想的展现。他说:“比如1938年—1949年间有一部分关于民主、自由的讨论;作者一定有着对于抗战时期和二战后中国历史和中国影史以及中国影人的非常深刻的、并且充满着个人观点的体悟,才能够把它上升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