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长征——向80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引起深思
一个时代被陌生了,却引发新的生机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蹈诗《长征——向80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剧照  牟可   摄

  “一个《春之祭》可以上百种,何况长征! ”谈起现代舞,很多人认为只能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意识,并不适合表现长征这种革命的宏大题材,但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却不赞成这个看法:“我以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会更好,这样既有共性又有主观因素,会使长征产生各种艺术表现方法。 ”日前,在北京舞蹈学院看完2016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项目、原创舞蹈诗《长征——向80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 ,记者不仅深深认同吕艺生的看法,更看到长征作为一个无比丰富的宝库,任何艺术形式忽视它都可能是巨大的遗憾。

  在今天的舞蹈艺术中,想要寻找崇高、悲壮之美似乎并不容易,但关于长征的创作却必须完成表达崇高、悲壮、乐观主义的方式,因为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舞蹈诗《长征》的成功,正在于创作者以舞蹈的本体语言成功表现了长征的精神,这种情绪的表达,不是说教,不是理论,超越时空,瞬间打动人心。但舞蹈诗《长征》又不止于乐观、激昂,而是在统一的整体情绪渲染下,尝试了更丰富的表现,不乏战地黄花与楼船夜雪。这种丰富性,既是历史的事实,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因为主旋律绝不是僵化的一种风格。长征之初,母送子、妻送郎,分手即是永别,那种无法割舍却不得不割舍的亲情,是以一种柔美的风格展现;长征途中,雪山草地,条件恶劣,青年演员充分发挥个人对苦难的理解,既以舞台群像塑造长征队伍,更以个人独特的表演让每个演员都成为主角;红军到达陕北,革命形势逐渐转好,这时舞台氛围转为欢快。整场舞蹈既统一于长征的崇高感,又展示其他不同的风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青色军装衬着舞台上鱼肚白的背景,营造出一种“人迹板桥霜”的凄冷行军氛围,同时又穿插了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老乡,在冰冷的背景中几点极为动人的亮色翩翩起舞,虽然分量很少,却成功传达了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能在一个小时的舞蹈中,成功处理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具有历史感的主题,并深深感染观众,不得不说主创团队和青年舞蹈演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有人问《长征》的编导万素:“你心中的长征是什么?你应该有你的态度。 ”万素回答,对于长征,她没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在这样的人类壮举面前,想表述什么都很无力。“邓小平在回答外国记者时说,长征就是跟着走,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就成为我对此剧的态度和追求的方向。 ”舞蹈诗《长征》的背景音乐运用了《长征组歌》 ,万素说,她最初听到这样动人的歌声时,还不会编舞,不会创作,如今,她想试试,却发现当下的年轻人似乎都没有听过它。“一个时代被陌生了,却让我愈发认知到运用它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唤起一份怀旧不变的情怀,也能引发新的生机,虽然跨了时代,我却感到正适合。 ”

  “正合适” ,不仅因为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同时也忽然发现从对长征的纪念、演绎中读出了更多内容,燃起了许多对长征不熟悉的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演出最后,演员们深深鞠躬,他们用舞蹈体认那段陌生的历史,他们发自内心地向历史致敬。

  《长征》艺术顾问吕艺生提出,在对长征充满敬意的心态下,这部舞蹈诗摆脱了浮躁、虚假、豪华、大兵团作战和“土豪”式摆阔,它可能促使创作向着真诚、简约、质朴和光明磊落的艺术本原回归,长征这样的伟大壮举也理应成为中国艺术家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