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
——长征题材的新内容、新风格、新表达
栏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剧照

  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是以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背景的一部电视作品,该剧全景展示了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光荣历程,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发展、巩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健介绍,今年10月份该剧还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推荐剧目,并作为全国该主题展播的首播剧。为了总结这部电视剧的思想价值、艺术品质、创作经验和社会效益,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日前,由中国视协主办的《千里雷声万里闪》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物性格刻画颇受好评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来, 《千里雷声万里闪》填补了几处空白,首先是题材上的空白。他说:“用革命历史题材的样式,第一次真实形象地表现了1928年整个陕甘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的动人历程,迄今为止,这是第一部;这个片子虽然没有采用领袖人物真名真姓的重大题材样式,采取的是虚构人物叙事的一般革命样式,但它在这类题材创作的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上做出了很出色的尝试,从个别的角色身上可以相对看出真实人物的影子,但不限于此,大部分形象都把很多创建陕甘根据地的人物事迹、精神、个性打碎融合,重新塑造,非常真实。尤其是把一系列矛盾冲突都推向极致,用极致化的叙事把创建陕甘根据地的革命精神表现得非常充分。今年播的这么多部纪念长征胜利的影视剧,在整个艺术呈现上,特别是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包括性格刻画和性格化语言的塑造方面, 《千里雷声万里闪》是最棒的。 ”男女主人公都出生于富家,男一号的爹不但是大地主,还是有自己武装的反动地主,同时又是团长,是红军的死对头,父子血缘上的至亲和政治上的敌对关系表现得极其鲜明,同时又没有脸谱化和极端化。李准说,“陕北根据地一二十个负责人的精神都在廖惊北的身上集中体现。 ”

  中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对廖惊北这样一批角色非常欣赏,在他看来,一部作品的创新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它贡献了什么新的内容,有没有新的题材发现;二是同类题材、同类内容在艺术表达上有什么新的贡献,有什么新的提升。他认为,廖惊北这样一批角色说明了中国革命爆发的独特性、必然性。“以前同类题材写革命历史,特别是写革命斗争往往都是穷人造反,生活被逼无奈才起而造反,这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富户人家,如果从生活安逸和社会地位来讲这些人不愁吃不愁喝的,不是为了一口饭革命,而是为了真理。廖家那样的家世是富人革命,是先知先觉者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该剧丰富了中国革命的主题,不仅仅完全是为了物质而造反,更是精神觉醒造成的。这种对革命题材新鲜地表达也让这部作品有了其他作品所不能相比独特的艺术贡献和感人的魅力,是新的内容、新的风格、新的表达。 ”李京盛说。

  反映陕甘红军发展壮大历程

  专家们还认为,以前写红军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湘鄂赣的红军,观众对陕甘的红军不如对那部分的红军了解得多,这部作品让观众看到了陕甘红军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对革命历史书写有新的风格,把革命与传奇高度结合,有扎实的史实基础,但不拘泥于不局限于按照重大题材的史实风格写,把它艺术化、传奇化、人物化、命运化,这一点是遵循艺术规律的表达,这种风格也是革命历史题材要提升观赏性必须要进一步努力的,不但结合这个题材,还结合这个题材发生的地域环境,浓墨重彩地加入了很多地域特色,如陕北风貌、风俗文化,人物性格语言充分地域化。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评论员陈芳认为,这部戏陕味十足,这部作品在制作上独树一帜,追求真实感与细节呈现,不仅尽力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展现当地的风俗人情,还将凝重的历史感与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相融合,尤其是在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浓烈的地域风光、人文特色的展现上应该说是匠心独运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整个画面基调色彩的处理上采用了一种不饱和的介乎于黑白的青灰色处理,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和年代感,特别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石裸露,片中有些天高云淡,枯藤老树空镜的运用都非常漂亮,非常具有震撼力。

  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深表认同,他表示:“该剧导演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个矛盾接一个矛盾,尤其台词是历史化的,是那个时代的语言,没有加入今天时髦的话迎合观众趣味。 ”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