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的音画
——听叶小纲的交响音画系列《四川音画》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项筱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月13日,由四川爱乐乐团委约、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由小提琴家陆威和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任独奏的交响音画系列《四川音画》在北京音乐厅公演。与其说该曲的体裁是“交响音画系列” ,倒不如说是一部“交响组曲”显得更为准确。交响音画系列《四川音画》共由《序·梦萦天府》 《峨嵋》 (为打击乐与小提琴和乐队而作) 、 《天织锦绣》 《岷山无语》 《蜀韵风情》和《尾声·我的四川》六个部分组成。

  上半场的《峨嵋》中,独奏小提琴和独奏打击乐一文一武、刚柔相济,尤其是独奏打击乐的“华彩段”部分为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的中西“十八般武艺”留下了尽情挥洒的空间。如果说独奏小提琴以甘美的长呼吸拖起了该协奏曲的“静”的一面,那么独奏打击乐则是通过丰富的节奏和斑斓的色彩赋予了该协奏曲“动”的另一面,从而有力地描绘出全曲“动静相宜”的意境之美。

  下半场的《天织锦绣》和《蜀韵风情》足以堪称姊妹篇。不论是主题音乐素材,还是竹笛、二胡、琵琶、笙等几件民族乐器的音色点缀,也不论是旋律的如歌吟咏,还是各自部分的整体框架,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竹笛动机的屡次出现,恰似一条线索贯穿于这两个部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增强了这两个部分的结构力。面对此竹笛动机,即使闭上眼睛,笔者亦能在瞬间辨别出如是旋律和手法无疑是出自叶小纲之手。

  而下半场的《岷山无语》 ,基本上是通过弦乐部分的合奏来拉动乐思的展开的。此举既是“叶氏风格”的强项,也反映出叶小纲性格中柔情似水的一面。所谓“叶氏风格” ,抽象地说即—— “让音乐本身来说话” ,也就是第二届“中华艺文奖”评奖组委会给叶小纲的评语所言:“用音乐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做出思考和阐释” 。如果说《峨嵋》 《天织锦绣》 《岷山无语》和《蜀韵风情》这四个部分在结构上是碰巧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的话,那么此《岷山无语》则恰好是处于此关系中的“转”的位置——既是音色的转换,同时也是乐思的转换。

  也许是长期用“两条腿” ——“影视音乐”创作和“纯音乐”创作走路的原因,不论是其“影视音乐”创作,还是“纯音乐”创作,人们都不难发现隐伏其中的长线条的呼吸、舒缓流动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咏叹,这一点在这部《四川音画》比比皆是。如《尾声·我的四川》和上半场的开篇曲《序·梦萦天府》不仅遥相呼应,除了在音乐语言上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更多的则是从中难寻觅到传统意义上的旋律,是叶小纲独有的器乐化思维,尽管如是,旋律亦富有流淌的歌唱性。

  与近期笔者听过的类似的组曲、清唱剧、交响合唱等大型作品相比,该交响音画系列《四川音画》尚未落入动辄通过连续的巨大渐强来营造高潮迭起的窠臼,也没有在全曲中铺天盖地地使用“乐队全奏”来创造“震撼力”和“交响性” ,凸显出叶小纲作为一位步入成熟期的作曲家之沉稳、冷峻。或许是叶小纲在下笔之初就考虑到一个问题:整部交响音画系列《四川音画》的六个部分,既可以化整为零——独立成篇,又可以浑然一体——以一个“组曲”的集体面貌出现。足见作曲家的一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