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心底一池春水
——舞剧《仓央嘉措》音乐赏析
栏目:品味
作者:董海莹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仓央嘉措》剧照  刘海栋  摄

  日前上演的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出品的舞剧《仓央嘉措》中包括舞蹈在内的视觉呈现已臻于完美,而其音乐亦给人惊喜,这得益于为《仓央嘉措》配乐的中央民族歌舞团白族一级女作曲家李沧桑。为了使音乐与舞蹈完美配合以达到至臻至美的演出效果,她前后从准备到截稿共花了半年之久,事后她本人也讲,写《仓央嘉措》的配乐着实是项挑战。好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流露,能使听众的心为之倾倒,呕心沥血而成的《仓央嘉措》的配乐即是如此,就连在反反复复的排练中听过无数遍配乐的演员们,到演出之时,仍不禁酣然地流下热泪。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愫?是以何种笔锋将真情“挥毫”出来的?李沧桑对仓央嘉措有着怎样的深刻体会?这就需要我们走到音乐深处一探究竟了。

  舞剧中,欢快的打阿嘎、奔放的热巴鼓点、俏皮的竹笛和藏族歌手清澈嘹亮的歌声把观众带离了喧嚣、繁华的北京,置身于3700公里之外的拉萨,那纯净、明朗的地方。

  全剧讲述了仓央嘉措人性的一面,以他的诗歌文本、诗意为基础,选取其童年至2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片段。仓央嘉措的童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舞剧以藏族独有的打阿嘎开幕,展现小仓央嘉措和亲人、朋友一起生活劳作的场景,演员们身着用毛笔刷出黛青、朱红、铬黄色肌理与褶皱的藏袍,手执木夯,在民歌为主调的乐声中边唱边打,围绕着和母亲嬉戏的小仓央嘉措,庆祝着盛大丰收。热巴鼓的鼓点代表智慧,高高挥舞的牛尾扫去佛像前的尘土,俏皮的竹笛仿佛就是少年仓央嘉措,他自由得像一只初生的鸟儿,快乐地飞翔着。周围耕作的人们旋转着散发大地柔和质感的裙摆,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国画的写意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舞蹈焕发着独特的诗意。

  转眼间,仓央嘉措15岁了,他开始进入寺院生活,一位懵懂少年的命运就此改变。每当夜幕降临,浓浓的思念总会涌上心头、挥之不去,在他的梦中,仓央嘉措想给母亲一个拥抱,母亲却一步一叩首地向他走来,人物身份变化带来的挣扎与隐痛,直抵人心。然而,白天仓央嘉措仍得苦学佛典、医学、天文历算,与上师江央扎巴辩经的这一段,由深沉而忧伤的管弦乐营造出沉静、内省而又深深愉悦的氛围,上师对仓央嘉措的谆谆教诲通过背抵背、相互配合的舞步缓缓展开,当上师的手指向远方时,我们仿佛听到了雷声隐隐和水声涟涟,看到日光和月光照进了布达拉宫的窗户。这一段的配乐几经周折,李沧桑在创作这段以“辩经”为主题的弦乐时,导演一直不通过,直至把这段原本过于强烈、嚣噪的旋律打磨成如今祥和、深沉的音调,也正因这段音乐,我们对仓央嘉措,乃至佛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然而,上师们要他远离红尘学习佛法,而他却借由佛法重返红尘;他们要他学成妙音天女之法来弘扬佛理,而仓央嘉措却专一于妙音天女的诗歌世界而罔顾其他。青年时期的仓央嘉措对自由与爱情充满向往,他与波姆姑娘产生了美好的爱情,然而这份感情只能深藏在内心隐秘的世界里。当青年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独舞时,由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演员扎西顿珠演唱的他的诗歌《洁白的仙鹤》作为背景音乐响起,这首诗由李沧桑谱曲,她说,“我要求歌手演唱的时候不要加入很多东西,只是很纯真地唱出来,而且速度要很慢,心要很平静,完全放下来。从这个人物的内心出发,去体会他的体会。 ”如何将对尘世的爱转化为对佛祖、对普世的爱?仓央嘉措在痛苦的自问中旋转、如白鹤一般张开两臂呼唤天上的神灵,然而没有人回答他,任他独自迷茫、思索。这种情感就像他在诗歌中描述的:“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作为《仓央嘉措》这部舞剧的作曲,李沧桑表示:“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自己以简洁动人为主,不累赘、不张扬,内敛、圆润,但是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就像从心底搅起一池水。 ”她做到了,她成功地用音乐搅动了我们的心,随每个舞蹈动作、剧情起伏动荡,而最后,我们又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了久违的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