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用中文演出《成语魔方》——
启发语言与戏剧的综合之美
栏目:新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刻舟求剑》剧照

  广袖曲裾,挽髻戴冠,几个美国孩子说一口自然流利却带着异域腔调的中文,自如演绎中国成语故事,且不问演得如何,一开场已经很有戏剧性了。7月9日,作为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首部小剧场剧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美国米苏拉儿童剧院和美国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共同打造的美国版“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首演。 《刻舟求剑》《班门弄斧》 《滥竽充数》三个经典成语故事本身引人入胜,而极富特色的表演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从美国版的中国成语中体会中华哲理和智慧,亦别有一番滋味。

  2015年,中国儿艺与米苏拉儿童剧院合作,让中国的孩子用英文演出了美国儿童剧《公主与豌豆》 ;今年,双方剧院再次合作,让美国孩子用中文演出《成语魔方》 。两个项目分别被列入第六轮、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特别是中国文化部、中国驻美使馆的大力支持。合作过程中,中国儿艺派出了优秀青年导演杨成远赴美国,与美国米苏拉儿童剧院的导演约瑟夫、马修共同执导。参演的8位学生均来自美国蒙大拿州,是从米苏拉当地有意愿提高汉语水平的青少年们中选的,分别在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过一年至三年中文的高中生。

  10个工作日,近60个小时集训,每天不足6个小时, 8个男孩演21个角色,在北京用13个小时合成……杨成一口气列出的排练时间表有些惊人。他告诉记者,能够如此高效顺畅地完成作品,得益于他赴美为孩子排练前就细化到每个小时要达到怎么样工作目标的排演规划,但更得益于中国文化和戏剧的魅力让孩子产生的极大兴趣。不过,让中文基础薄弱的美国孩子用地道中文表演中国故事,难度不言而喻。杨成坦言,他只能用启发、示范的方式方法,从人物的体态、说话的腔调、动作的节奏等各方面加以强化,并且从文化上充分沟通。“比如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见面要作揖,那么既要让他们从文化上理解中国礼仪之邦的内在渊源,又要从表演技术上让他们找到深深地吸气和呼气的作揖的感觉。 ”

  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陈苏寒介绍,或受家庭影响,或觉得汉字特别酷,或是喜欢中国功夫,不同兴趣点让许多美国孩子希望学习中文,但中文难度让很多孩子很难深入掌握。这次排演中文剧,从2月到6月,他们会每周派老师教孩子练台词,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积极性明显加强。“以前看英文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或现当代文学,现在开始尝试看中文版了。尤其是这次来中国演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适时公布孩子们的排演日记、演出剧照和幕后花絮,在美国学生中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当初没报名的学生都极为羡慕和后悔,立志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中文,也要争取参加这样的艺术活动。此外,很多家长也更重视和关注了,估计我们这次回去要面对又一轮的明星效应。 ”陈苏寒感叹,此次合作和教学对中国文化传播都有新的启发,“艺术是共通的,如果再加上语言,影响力就会特别大,有了语言和戏剧互相综合作用,对艺术内涵的了解会更深,美国孩子也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记者了解到,分别在剧中饰演南郭先生、子路和鲁班等角色并表演出色的美国孩子蓝森,甚至因为参演此剧而确立了未来的学习方向——系统学习中文,进而研究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