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夹在了市场与理想之间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小丈夫》召开专家研讨会,编剧与专家共同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方法——

编剧夹在了市场与理想之间

 

电视剧《小丈夫》剧照

  日前,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的《小丈夫》在京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意外引出了专家们对目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讨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说,在这部剧中,既写了“80后”“90后”的爱情,又有黄昏恋、中年恋。当每个年龄层都顾及之后,剧作上的力量平均分配,有的时候还难以让每一个年龄层的对象都满意,因为不可能写深、写透。他说:“这就说明编剧的创作有的时候确实被受众、被市场搅得有点不知如何下笔。 ” 《小丈夫》的编剧于淼也在吐苦水:编剧夹在了市场化与价值观传递的沟里面,他说:“现在一部电视剧尽量做到上至80岁下至8岁的人都能看,这样能够把收视率做到最大化。但是这样其实就会损失掉很多高精尖的东西。 ”

  《小丈夫》的剧本来源于两年前热播剧《大丈夫》中的一条副线,这条姐弟恋的副线曾引发观众热烈的讨论,于是《小丈夫》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然而编剧李潇也在思考,时隔两年,观众还爱看婆婆妈妈的戏吗?于是,他们想写一种比较纯粹的爱情戏。除了姐弟恋外,还写了一对黄昏恋,“写出更年轻化的黄昏恋” 。在对《小丈夫》中的“小”的理解上,李潇说,这不仅是年龄上的小,像陆小山和袁帅这一对,袁帅就属于在家庭中地位弱的一方。可是,李潇不把这个“小”演绎成“妻管严” ,她说:“一个男人在家里家庭地位弱,实际上是让着女人,这反倒是这个男人真正内心强大的表现。 ”

  对于电视剧中表达出的健康向上的爱情观,专家们纷纷点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说,现在世俗的成见使得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都可以通过金钱和相应的价值尺度在婚姻市场上进行衡量。 《小丈夫》不光写年龄差,更传达了爱情是可以超越年龄、金钱,可以不受自己孩子的牵扯,爱情不能没有真诚、不能没有诚恳、不能没有激情、不能没有责任感。“不同年龄段的两代人在这部剧中共同成长、追寻幸福、挣脱束缚、解放身心的一个精神情感之旅,所以看了特别感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认为,这部电视剧选择这个题材,有力地纠正一些社会偏见和不良的社会习俗。男小女大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在剧中呈现得非常充分,有社会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丈夫》中的台词也写得耐人琢磨,而这是编剧李潇、于淼的一贯风格。例如剧中姚澜说:“我们两个是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相遇了,就像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相交之后,一定会越走越远。 ”这些台词增强了电视剧的喜剧性,也让观众津津乐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 《小丈夫》喜剧性的呈现带有生活化和电视化的特点。它不是拿人的缺陷当笑料,它的轻喜剧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导演的调度,从而使喜剧性的叙事融入全剧当中,人们在喜剧当中体验真善美的价值。

  电视剧以女主人公的婚礼开篇,新娘姚澜无意得知新郎与人余情未了,于是在本应说“我愿意”的时刻,“手撕”新郎,姚澜的母亲也当场被“小三” ,更为狗血的是这一幕幕被男主人公陆小山拍下来并传到网上。有专家质疑上传视频这种事的真实性,于淼回应说,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而他们把这样的事写进电视剧,就是想批判这种现象,希望警醒大家,不要随随便便把这个东西往网上传,要保护别人的隐私。他谈到了自己写电视剧的理想:电视剧也要作为一个现实生活的剖析者。

  在研讨会上,大家说着说着,就引申到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规律的讨论上来。李京盛说,技巧性的过度表达,就是非常巧妙地把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之后,所有的内容都要一一对应,都要两两相照,但是带来的结果是大家还相信不相信这就是生活?在创作方法上,编剧是用精心设计的技巧去剪裁生活,还是去发现生活当中本来蕴藏的规律当中的东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也谈到了这一点:“巧合都连在一块,分开看每一个巧合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把它接在一块,看起来就太巧合了,没有生活的真实性。 ”王伟国也提出,把两家人的戏用足了之后,就太巧了,所以可能跟现实就有了距离。

  李京盛还提出了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网格化”问题:“有的电视剧就是写‘80后’‘90后’的,就是写婚姻生活爱情的,除此之外都不涉及。那么我们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就被人为地网格化了,或者叫做九宫格化了。就表现生活的精准细而言,这当然是好的,但是你要知道当代生活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有关联性的。经过这种网格化创作的作品中,大千世界的关联性到哪儿去了?一个人除了情感生活,其他生活你都看不到了。 ”李准也认为,现在婚恋题材的电视剧做得很精细,但是剧中这些人物的社会身份是什么,他们对时代的感受和看法是什么,却很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