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向前,也要反哺到戏曲生态中”
——“越从海上来”上海越剧院2016年新剧目北京展演观察
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甄嬛》(上本)剧照

《风雪渔樵记》剧照

  “这几天可以说是北京越剧迷的节日,每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越剧展演刷爆了,我想越剧迷就是这样炼成的。好的剧目和优秀的表演可以说是培养越剧观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作为资深越剧迷、 《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罗松不无兴奋地表示。为纪念越剧诞生110周年,充分展示越剧艺术的时代新风貌, 5月10日至15日上海越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越剧《甄嬛》 (上、下本) 、 《风雪渔樵记》 《双飞翼》三台四场大戏,其中既有拥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连台本越剧,也有诗意精致的人文大戏,更有“传统不守旧,出新不出格”的老戏新编剧,无论是剧目内容还是演员阵容都拥有各自的铁杆粉丝观众,充分呈现了上海越剧院在拓展题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呼应时代审美、薪火传承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日前,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了上越进京展的专家研讨会,与会的业内专家学者对这次进京展演给予多角度的总结与评价,并延展话题对越剧的发展甚至地方戏曲的发展建言献策。

  >>“越” “豫”争锋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周育德发现最近一段时间首都戏剧舞台上有一种新气象,就是一些外地的戏曲团体“打包”进京演出,“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先是吉林省带了六七台戏来京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接着是河南省豫剧院领头带着全国各地豫剧团及剧目进京演出也造成了很大的轰动,现在我们上海越剧院带着近年来的几台新戏进京,对北京舞台的冲击力是很强的,很多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声势浩大、持续一个多月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作为豫剧史上规模最大、阵容最强、剧目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集中展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自然与上越进京展形成了话题关联的中心,而作为拥有各自庞大观众群的地方剧种,越剧与豫剧一直是有一丝“争锋”的含义在其中。

  在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康式昭看来,上越带来的三台四场大戏让他“享受了一番越剧艺术的盛宴” ,他说,“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我们看了23台豫剧,我也曾说过这是给我们提供了豫剧的盛宴。但这两个盛宴还有相当大的差别,就豫剧来说我觉得特别重要的点是他着眼于全国的豫剧团体,让他们有机会在首都舞台来集中呈现,它是一个‘大豫剧’的观念,团结全国豫剧界推进豫剧事业;而上海越剧院进京展演的特色,是提供了精品越剧文化,艺术精湛,制作精致,而且思想也非常精深。 ”康式昭强调。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则从越剧历史发展的角度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认为上海越剧院以历史传承为主又有创新,这个定位找得非常准,应该总结创作经验推广到其他越剧团体,起到领头羊的示范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剧非常红火的时候全国的专业越剧团体已经有170多个,而当时豫剧团体在全国却并没有那么多,但是现在豫剧在全国有167家剧团,相比较之下越剧的从业者并没有大幅增加。如这次豫剧展演月,我们就可以看到河南省豫剧院在这里面起到领头羊作用,我觉得上海越剧院也是有这个水平的,它的创作示范性作用可以在浙江、江苏甚至在福建都是可以推广的,只有把经验介绍出去了,大家团结起来,越剧发展的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

  >>讲好故事

  “ ‘越从海上来’是上海越剧院这次进京展演的题目,我加一句—— ‘今由上海创’ ,上越这次来京展演,创造了今天我们在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新经验。现在都在说要‘三并举’ ,但是有一种倾向,就是不少院团盲目的拿出很多新剧目,似乎新剧目才是正题其他都不是,但是上海越剧院搞新剧目是非常清醒的,而且是用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来创造新剧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创作新剧目要善于‘审时’ ,比如《甄嬛》 (上、下本) ,是上海越剧院以及时任院长的李莉敏锐捕捉到了电视剧《甄嬛传》和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潜在市场的巨大能量。他们发现了从小说到电视剧的优点以及不足,本事就在于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已经遭到诟病的所谓宫斗戏,写成了封建的后宫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这是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 《风雪渔樵记》这个戏讲‘覆水难收’ ,围绕朱买臣、刘玉仙悲剧的人物故事写情感、写真情,确实翻出了新意,而这个道德的轨迹符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有关人性的拷问。 《双飞翼》很敏感地看到了今天的戏曲新剧本文学基础日渐淡化, 《双飞翼》的文学性之强,找到了要向中国古典诗词汲取营养的经验,看到了文人和政治的纠葛,显示出李商隐了不起的人格。 ”正如仲呈祥所说,“审”那个时代当中人物的精神结构,心理状态,文化形态,所以每一出戏都留下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著名戏剧理论家薛若琳则从文学的角度谈到此次展演的戏难能可贵的是“故事讲得好,支架也非常坚固” ,他阐述说,“这三台戏最大的亮点就是讲好戏剧故事。我理解讲好戏剧故事要有三个支点,第一个支点就是这个故事要空灵,要具有传奇性,‘戏非奇不传’ ,凡是从古到今传下来的戏都注重新奇;第二就是突出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命运;第三个就是故事的支架,无论是左转,右转,上转,下转都是要体现一种时代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戏剧评论家张之薇深表赞同,她认为,“外在形式的戏曲化和内在心理的写实化正是成就越剧的重要原因,也是越剧作为如此年轻的剧种就能够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关键” 。

  >>王者风范

  “越剧是在上海成型的,越剧的流派大多集中在上海,上海越剧院是越剧的龙头老大。能够代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剧高度的剧目,如《红楼梦》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西厢记》等多是上海越剧院的代表作,而且传承有序,成为越剧艺术的基石。新时期以来上海越剧院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名家济济,流派纷呈,表演实力突出。这次‘越从海上来’便是王者风范的展现。 ”戏曲界老专家龚和德表示。

  罗松对越剧的流派非常熟悉,她认为,从几位越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中看到了越剧自身独有的表演体系在新的时代得以发扬光大。“其实越剧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表现出了独特的方式,这几出戏都继承发扬了越剧两个‘奶娘’的传统,也就是昆曲和话剧,这两种成分调配非常均衡,因此而产生的综合之美正是越剧之所以受众面这么广,尤其受青年人青睐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恰到好处之美体现的基础上,几位表演艺术家又把体验和表演融合到一个非常高度甚至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境地,活化戏曲传统的形式创造,赋予个性化的外部形体,非常精准地在塑造人物。 ”罗松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在一个多月前参加越剧110年诞辰纪念活动时,发现越剧列入到全国第二大剧种,“第一大剧种是非常有争议的,但是越剧自提‘第二大’呈现出了王者的风范。越剧这个剧种本身是跟随着社会时代转型而生成的剧种,它的戏剧品格不但有古典风格,同时还有现代的品位。这次上越带来的三台戏四场演出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领军的团队、领军的艺术家,创造的具有领军意义的剧目以及具有领军意义的创作方向” 。王安奎最后还特别强调说,引领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向前,也要反哺到我们的戏曲生态中。越剧的现代化创造与中国戏曲的现代追求是一致的,它的这种现代化的创作水准代表着中国戏曲现代化的高度。

《双飞翼》剧照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