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戏曲大码头”的天津如何重塑辉煌?
——由2015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引发的思考
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杨秀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63"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60216640595109534.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602/W020160216640595109534.jpg" OLDSRC="W02016021664059510953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上海越剧院的《情殇马嵬》剧照</font></p>
<p>  2015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和北京第二届小剧场戏曲节于去年年底落下帷幕。虽然两地小剧场戏曲节主旨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定位,即都希望通过小剧场戏曲节为传统戏曲寻找出路,为年轻人搭建创演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戏曲,进而走进剧场。为探寻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运作情况,笔者赴沪调研。南方归来,谈到感受,可以用“收获”和“思考”概括如下:</p>
<p><strong>  收获:上海的经验与不足 </strong></p>
<p>  定位明确,以小见大。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推出的“2015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其定位是“探索与创新” ,旨在介绍与推动中国小剧场戏曲艺术发展,架构青年戏曲工作者与当代青年观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同时规定,自2015年起,今后每一届小剧场戏曲节都将设不同的主题。本届戏曲节最关键一点是突出一个“小”字。其一,剧目精。主办方以征集、遴选、论证方式严把质量关,从32台征集剧目中提炼出6台精品剧目,分别是北京京剧院的《碾玉观音》 、上海昆剧团的《夫的人》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御碑亭》 、上海越剧院的《情殇马嵬》 、上海京剧院的《十两金》和台湾国光剧团的《青春谢幕》 。其二,时间短。除福建梨园戏《御碑亭》因体现内容完整性外,其他入选剧目多则90分钟,少则五六十分钟。其三,演员少。所有参演剧目演员只有2 - 4位,整个团队不超过20人,以十几人为佳。其四,布景小。参演剧目均为小制作,简洁明快,基本保留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格局。其五,年龄“青” 。本届小剧场戏曲节呈现一大亮点,即“三青” ,青年创作人才、青年演员、青年观众,超过八成在35岁以下,称得上是一次青年人的戏曲节。如上海昆剧院的《夫的人》 、上海京剧院的《十两金》均为创新剧目,主创人员都是“80后”“90后” ,这些年轻的制作团队,演出如此高水准的小剧场戏曲,让人们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了信心。而青年观众的爆棚,让我们看到了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希望。</p>
<p>  共性难寻,新旧碰撞。首先, 6台参演的剧目各具特色,既有先锋戏,也有传统戏;既有旗帜鲜明的实验性作品,也有完全遵循传统规范的经典作品。第二,各主创团队参演的剧目因共性难寻,使得剧与剧之间“新”“旧”观念碰撞非常激烈。如昆曲《夫的人》的导演俞鳗文,就是想通过小剧场,来“探索、实验、先锋”传统戏曲。如果仅仅是创编一出戏曲小戏或者将大剧场的东西压缩来演,她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上海文广局艺术处调研员方家骏认为“小剧场戏曲节就是让戏曲观众在此碰撞、激荡,让那些年轻的编导,把自己的观念拿出来,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你的观念。 ”第三,主办方及演出单位开辟“观演互动”环节,让观众尽情“吐槽” ,并从“槽点”中为下一步如何打磨剧目找到灵感和火花点。</p>
<p>  媒体给力,宣传到位。任何戏曲节或戏曲演出,如果宣传不到位,媒体不给力,不亚于对牛弹琴。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从发布消息,演出跟踪,剧目点评,直至节后研讨,每个环节报刊媒体、腾讯视频、人文频道都及时跟进,重点关注。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宣传及时、快捷的作用。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的话讲:“本届戏曲节我们撬动的不仅仅是院团,还有媒体。很多媒体都是看到我们节目后,自己找上门让我们去做节目。戏曲要创新就要从宣传、活动各个方面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要不然就又走回到老路上去。 ”</p>
<p>  市场运作,双方共赢。本届小剧场戏曲节主办方坚持走市场运作方式,除评委、媒体外,演出剧目一律走票务公司,内部不得消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提供150万经费,资助戏曲节运作,为了让参演剧团来得起、演得起,主办方鼓励小团队、小制作,并按人数多少,贴补差旅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演出收入由票房分成,且不低于演出费。</p>
<p>  周期不长,效益颇丰。小剧场戏曲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天时间,却汇集了6台剧目, 7场演出。因每一出戏只演一场,故此,观众观摩意愿非常强烈,可谓一票难求。剧场外只见等票的,不见卖票的。天南海北,海内海外的观众齐聚上海,可容纳140 - 328人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周信芳戏剧空间座无虚席。七场演出总票房超过12万,其中《夫的人》 《御碑亭》 《碾玉观音》 《十两金》等剧目均在演出前两周宣告售罄。《夫的人》当天演出后,就收获海内外演出订单10场, 《十两金》也是如此。</p>
<p>  “2015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一是,时间短,场次少,许多观众不能一睹为快。二是,人手少,事务多,宣传活动不到位。</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59"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60216640595103394.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602/W020160216640595103394.jpg" OLDSRC="W02016021664059510339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御碑亭》剧照</font></p>
<p><strong>  思考:天津的创新与发展 </strong></p>
<p>  前有北京,后有上海,在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中,天津小剧场戏曲节不仅走在后头,而且毫无动静可言。天津文艺界要想为戏曲寻找出路,必须“解放思想,文化创新” 。天津过去号称“戏曲大码头” ,如今,且不说码头风光不再,恐怕连块跳板也将不保。不少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不是远奔他乡,就是走穴市场。要想留住人才,恢复戏曲码头繁荣景象,不妨学学北京、效仿上海,为戏曲后备人才成长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天津小剧场戏曲节” 。</p>
<p>  要发展,必须思路开阔。院团出路在深化改革,戏曲创新在开阔思路。天津借助小剧场戏曲节不仅可以增强文艺院团“造血”功能,还可以激发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因为小剧场戏曲的特质在于成本低、重突破、可实验、求探索。</p>
<p>  要创新,必须搭建平台。天津有京、评、梆三大剧种,每个剧种都拥有一大批青年演员和创编人才。天津还有多家培养演艺人才的院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面临从业选择,如果搭建好这个平台,将打破以往演出中论资排辈和毕业改行的现象,给年轻人提供磨练、成长、接班机会。</p>
<p>  要扶持,必须提供经费。举办小剧场戏曲节离不开经费支持,这部分开销天津拿得出也拿得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拿出150万元就把戏曲节搞得有声有色,天津在这方面不比其他省市差。</p>
<p>  要做大,必须建联合体。天津要想把小剧场戏曲节做大做实,而不是“逗你玩” ,必须借船出海。虽说天津戏曲院团多,但曲种少,小剧场戏曲节要搞好、搞活,建立联合体是最好出路。</p>
<p>  要参演,必须降低门槛。要让年轻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平台,就不能把平台搭得太高,要让他们来得起、演得起、赢得起。</p>
<p>  要生存,必须市场运作。小剧场戏曲节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市场,因为小剧场戏曲节比不得规模盛大的大剧场戏曲节有雄厚的资金扶持。小的团体演出只有靠真才实干,才能赢得市场青睐。</p>
<p align="right"><strong>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