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信恶的导演讲信善的故事,
能出来什么效果
——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观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魏梾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2014年春节档狂揽10亿票房后,用“高大上”特效包装的经典西游段子饱受诟病,同时,这个在小众粉丝圈拥有“口碑”的香港导演郑保瑞的执导水平遭到各界质疑。今年他又带着“西游记系列”第二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再战贺岁档,郑保瑞声称自己的团队吸取了第一部的教训,对故事和特效都做了精心改良,然而,这些努力与诚意“换汤不换药” ,对于影片最终呈现效果的增益,如同水中捞月,枉费心思而无济于事。

  以“血腥、暴力”风格突出的作者导演郑保瑞,前期受小众追捧的代表作《狗咬狗》 《军鸡》充满了对人性恶之无源的描述,郑保瑞曾在早期采访中透露他认为社会中有种种不公平的现象,电影是他对现实的发泄口,日本漫画《军鸡》最吸引他的就是故事:讲述一个少年无因地冲动杀死自己母亲,随后一系列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可见,一个十年前充满戾气的导演,十年后要他来拍一个合家欢类型电影,本来就是一件很吊诡的事,虽然郑保瑞加入“银河映像”后,开始有了很多商业试水作,如《车手》 《意外》 ,但他极力掩盖自己“为了迎合观众而作出商业妥协”这件事,实际上,在他不知所云、前后矛盾的采访措辞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了白骨精不愿轮回为人的前世故事,郑保瑞也确实拍了这段凄惨黑暗的人间故事,但是在剪辑的时候,他听取意见果断剪掉了。

  同期热映的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第三部票房口碑两极化,但在粤语地区观众中则很“吃香” ,很多网友调侃说道“很多粤语笑话你们听不懂,所以不好笑,怪我咯” ,那么香港导演来拍内地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没有了所谓的“语言障碍” ,但却多了些“文化障碍” 。2016是猴年,碰巧各大电视台趁此时机又纷纷重播老版《西游记》 , 《西游记》中被每代人熟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无疑是我国的文化形象瑰宝,回看老版《西游记》 ,它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其制作精良,而在于它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生产与生活水平所对应的想象与审美。如今,郑保瑞的“西游记”电影虽然用“与时俱进”的特效视觉包装,台词上融入了很多现代感,如冯绍峰扮演的唐僧就颇似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 ,当孙悟空质问唐僧“她是妖怪,为什么不能打她? ”的时候,唐僧则用无辜的语气回答到“你们也是啊” ,这种类似的对白透露出唐僧“呆萌”的气质明显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但也掩盖不了导演本身对内地经典体验的缺失感和对故事挖掘的空洞感,从而导致其“蜻蜓点水”地触及佛教文化却流失了名著的厚重感。看完此片的观众中,连九岁的小孩都会问唐僧最后为什么要为了妖怪牺牲自己?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性善论的,度化“妖怪”可能在小时候我们所处的生产与知识水平中,被轻而易举的接受,然而这种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却有点“不合时宜” 。导演在前面的情节中也并没作过多铺垫性讲述,只是一味地“落实”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骨精的现代性格与形象,不免让人怀疑郑导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教文化,所有的佛教台词皆是故事的符号,是向人们展示这是西游记电影商品的标签,如此,内地观众有必要为此买单吗?借用唐僧赶走孙悟空的台词回答,“你突破了我的底线,你走吧! ”

  郑保瑞说自己因为女儿和家庭,当初的电影创作“锋芒”柔和了不少,但是对人性恶的描写其实是他挥之不去的“本性”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一种电影都是导演擅长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一辈子忠守自己单一影片类型与风格,“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卖豆腐” ,某些题材、某些故事与你的信仰、个性与气场都不符、甚至排斥,消磨与妥协只会衍生出无数平庸之作。西游记故事就明显不是郑保瑞能驾驭的题材,即便是团队努力在特效上借鉴国外大片形象,巩俐的白骨精类似《沉睡魔咒》中安吉丽娜·朱莉,白骨精的小妖们就像是《哈利·波特》 “伏地魔”与丧尸的结合体等等,这些“大片即视感”其实内地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玩味奇幻经典故事的特效化“新鲜潮” ,在《画皮2》巅峰票房之后,就已经被观众厌弃了,虽然导演并不认同故事或者与其信仰不同,儒家文化讲究“和而不同” ,但如果不是真正地了解相斥的对方,这种“不对症下药”的磨合只能滋生更多“费力不讨好”的平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