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伞兵队》:抗战熔炉淬炼出尖兵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贵州电视台继推出《二十四道拐》之后,再度推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第一伞兵队》 ,借着写成立于抗日战争年代的我国第一支伞兵队,把发生在云贵地区几次重大的战斗、战役串联起来:独山之战、深河桥之战、畹町收复国门等等,把人们对抗日战争的烽火记忆再次拉到了大西南——那些对普通观众来说有点陌生的地名。例如深河桥,在二战期间它是西南铁路终点站,也是中日战争结束之地, 1944年冬,国民党军队在此炸毁深河桥,切断了日军企图入侵大西南的路线。而畹町收复国门则把日军彻底地赶出了西南国门。为了讲述这一切, 《第一伞兵队》选取了加入伞兵队的遵义蔡家第四子蔡智诚的视角,讲述他从一个学生新兵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伞兵队队长的历程,讴歌了无数为抗日献出生命的先烈。

  近期,中国电视艺委会在北京召开了这部电视剧的专家研讨会,大家谈到在没有看到这部电视剧之前,真的没有想到抗日战争年代就诞生了这么现代化的部队,因而也被剧中的蔡智诚对同袍说过的:“蓝天是我们伞兵最终的天堂”深深地打动。剧中反复强调的伞兵作战是被包围的,没有援兵、没有补给、没有外援。他们有的是什么?是战友、兄弟和牺牲。组建伞兵队的席队长在他们训练伊始就告诉他们:你们要信任你们的战友胜过信任你们自己。伞兵是孤独的英雄这一点从一开始就传递给观众。

  剧中蔡智诚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三个哥哥已经在抗战中牺牲了,于是父亲让他到浙江读大学,并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参军,然而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与十万学生兵一样,誓要为民族的尊严而战。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说:“蔡智诚是富二代又是大学生,他本来有很好的生活,但还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这个作品主要写一个人和一支队伍的成长,折射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和不屈精神。因为伞兵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兵种,所以剧中征召的伞兵几乎都是知识青年和大学生,这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民族存亡之际,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血性。 ”“十万青年十万兵”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说,“当时这些人走到战场当中,火里血里一滚留下来的都是好苗,火里血里可能就是多少人的年轻生命逝去、凋零了。这也是这个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抗战奉献自己的生力军,做最后的努力和抗争,这是非常残酷的。 ”同时她认为,剧中展示的现代军人的思想升华和人生历练的过程,这种青春的成长故事对年轻人有很大感染力和感召力,电视剧在历史感、时代感和时尚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对年轻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蔡智诚刚报名参军就被拉到前线参加战斗,看着炸弹在身边爆炸,看到同学一个个被打死,蔡智诚全身僵硬不能动弹。他的家丁罗大烟杆问他既然害怕,为什么还要坚持当兵时,他辩称说自己不是害怕,而是紧张,“谁第一次经历战斗不是这样呢” 。最后,不光是蔡智诚,连同陪少爷当兵的罗大烟杆都成长为热血、英勇的战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抗日战争也是大熔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个人尊严,从软弱变得坚强,胆小变成无畏,低能变成超能力高能力,蔡智诚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

  此外,这部电视剧还加入了谍战、悬疑的主线,而且是很多反转的正邪厮杀,让人很难猜到结局。专家们讨论得最多的是剧中的大反派唐璧,他是军统高级军官,可暗地里他已经投靠了日本人,成为日本人的间谍,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打垮伞兵队。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剖析这个人物时说,他的核心就是活命哲学,其实有很多汉奸有时候是脚踩几只船,这个活命哲学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也是很深刻的一个东西,蔡智诚身上体现的是诚字,唐璧身上体现的是那种诡,诡道,诡诈,这两个人物的斗争也是人生观的斗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说,抗战当中,汉奸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据记载,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将军级领导1943年有58人,追随汪精卫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有20人,伪军人数118万人,与侵华日军数量基本持平,所以唐璧的艺术形象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汉奸这么坏,坏到这种程度,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唐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收获。

  在为数众多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如何认识军统在抗日中的作用。李准认为,要认识到他们在抗战中的两面性,军统中也有一大批人当了汉奸,唐璧这个形象揭露为最,军统确实杀日本军官,但是它有妥协的一面,他们跟日本人勾结,有一部分军统的重要成员成了汉奸、特务,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大家对这部电视剧不太满意的地方还在于唐璧这个人物的刻画过于突出,这对于整部电视剧来说可能是一种损失。他似乎是个十项全能的选手,能量太大,而缺少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