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就是港式人文理念加上类型、极致的细节
——赵卫防陈旭光谈香港导演的文化融合与艺术创新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单纯地追求票房,还是自觉地承担起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的使命,是摆在北上的香港导演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陈可辛、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翘楚,在面对这一课题时的选择截然不同,其电影也是香港导演北上作品中颇为值得研究的样本。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举办了影视大讲堂第十期—— 《陈可辛、许鞍华的内地行:香港导演的文化融合与艺术创新》 。

  陈可辛在内地试水从有些不伦不类的《如果·爱》开始,到随后的《投名状》 ,再到后来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 《中国合伙人》 ,以及前一段时间公映的《亲爱的》 ,他对内地观众的观看心理越来越熟稔,其在《甜蜜蜜》等电影中使用过的煽情牌在驾驭起内地的题材时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对主流题材的敏感、对通俗电影的拍摄手法的使用以及大牌演员的加盟,使得陈可辛成为最适应内地环境的导演。港台电影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陈可辛较好地体现了两地电影的融合。内地观众对港味形式的东西是接受的,对其娱乐形式是接受的,但不接受的是港式人文理念。他说:“专家和观众念念不忘的‘港味’就是港式人文理念加上类型、极致的细节。这几点也是商业电影所必须具备的。内地观众一开始对港式人文理念是接受的,港味表现的东西一开始是新鲜的,时间长了就有问题了,因为港式人文理念对极致个人的关注,即不管你是罪犯还是赌徒,我首先把你作为一个人来关注,这是港味价值理念的一个根本,它不是用内地传统价值观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像《赌神》中的高进就是一个英雄,这就是香港主流价值观,这在内地来说,一开始很新鲜,但时间长了是不行的,是有问题的。 ”

  赵卫防举了《投名状》和《集结号》两个例子,他说:“2007年,陈可辛的《投名状》和冯小刚的《集结号》都在年末上映, 《投名状》在类型元素方面,要比《集结号》到位得多,但是两个片子票房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内地观众接受《集结号》的主流价值观,不接受《投名状》所表现的某种港式人文理念的东西。后来我们看到,陈可辛做得还是不错的,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港式人文理念又为内地观众所接受,到了《十月围城》基本上找到了这个路子, 《十月围城》的监制是陈可辛,他做了很多工作。陈可辛在表现主流价值观的时候,用呈现人性的方式,而对人性的表现又与港味是相通的。 《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也是在表现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后者,赵薇那个角色的痛楚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人性的因素,也是很巧妙地把港式人文理念和内地主流价值观的东西巧妙地融合在一块。 ”

  相较于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在票房上的惨败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观众的观看心理是无法量化的,之前有大数据统计, 《黄金时代》的票房至少能达到两三个亿,但事实却连一亿都不到。当然,票房并非衡量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但从侧面上也说明了许鞍华及其《黄金时代》在人文理念上与内地观众的不匹配,尤其是其反映的萧红还是一位内地的作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旭光认为, 《黄金时代》引发了那么多关注,下了那么大工夫,艺术品位的追求跟票房却反差那么大,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电影史个案,也开启很多的思路,他说:“ 《黄金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导演还在坚持人文性追求,这也是在内地试水的一次不适应,导演也许高估了内地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向往。 《黄金时代》的票房失败还在于定位的失败,把一个《桃姐》式的文艺片按照商业大片来运作,这也是后来电影工作者非常值得借鉴的一个教训,定位一定要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