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诚意、有情怀、有态度
——评电影《亲爱的》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刘乃康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亲爱的》海报

  陈可辛的电影新作《亲爱的》 9月26日在全国公映。由于此前该片已受邀参加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单元以及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展演并颇受好评,所以未经公映便受到影迷的极大关注。陈可辛在这部电影中,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细腻笔触与别出心裁的结构方式,通过对一个真实新闻事件的改编,直面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既令人痛恨、无奈,又充满各种复杂情感的社会现象,其意蕴与外延,早已超越影片题材的限制,引发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诸多感喟和思考。而陈可辛这样一位来自香港的导演,又再一次以对现实社会的贴近与关注,显示出其在电影艺术上的不断探索。

  严格地说, 《亲爱的》并不是一部正面表现“打拐”题材并带有某种悬疑性质的影片。在影片中,叙事的侧重始终没有单纯聚焦于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而是力求通过这个孩子被拐卖及最后被找回的事件,来探寻、开掘由此而引发的、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更为隐秘的东西。

  影片的情节并不十分复杂却铺排得跌宕有致: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婚姻破裂。儿子田鹏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一天,田鹏外出玩耍被人贩子拐走。由此,田文军和鲁晓娟这对已经分手的夫妇,就踏上了坎坷的寻子之路。为了寻子,他们结识了一批遭际相同的父母,结伴扶持、互相鼓励,虽然结局并不相同,但彼此也是个慰藉。在电影中,亲情既是推动一干人等寻找孩子的力量,也是影片后半部分给观众带来的纠结和矛盾所在:当孩子被找回来一个悲剧结束的时候,却正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深爱孩子的养母李红琴无法接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也走上了一条似乎是同样令人心碎的“寻子之路” 。

  这种结构上的“一分为二”和“互为因果”的叙事方式,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违背一般观众的观影习惯与心理期待,包括会给影片在票房上带来一定的风险,但这恰恰是导演想带给观众的一种“悖论”式思考的目的。陈可辛曾说,他最想在影片中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中其实“没人对,没人错” ,“荒谬的地方就在于天意弄人” 。由此可见,陈可辛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不仅花了大心思讲述故事与提炼主题,同时也显示出,他并未单纯为了商业或票房而委屈了自己的情怀与态度。

  作为一部有诚意、有情怀、有态度的电影,陈可辛拍摄的这部《亲爱的》 ,虽饱含悲悯之心却未在影片中一味地煽情。影片人物众多但叙述却不枝不蔓。其中,除了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赵薇饰演的李红琴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其他诸如郝蕾饰演的鲁晓娟、佟大为饰演的高夏、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张雨绮饰演的樊芸等,无论篇幅大小,也都个个有故事并与整个剧情发展融为一体。特别是张译饰演的韩德忠,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性格也有起伏与发展。尤其是当田文军找回孩子之后,他守在田家门口,当被黄渤发现时先是闭上眼睛装睡,然后又给黄渤发了一条短信: “为什么找到孩子的是你? ”人物内心的纠结、起伏,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亲爱的》的剧本扎实,故事情节与细节都相当逼真、鲜活。电影在色彩和剪辑上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其结构方式更对一般观众的观影经验提出了挑战。陈可辛在这部电影中,除了继续发扬个人叙事细腻的长处之外,在有关涉及“计生”等敏感问题的拿捏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功力。特别是影片的某些角色在某时的欲言又止等故意留白之处,都显示出导演协调、调动、指导演员的能力。

  此外本片的另外一个亮点,是陈可辛继电影《甜蜜蜜》之后,第一次让自己的影片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此前,除了在《甜蜜蜜》中张曼玉饰演的李翘之外,从《十月围城》到《投名状》再到《武侠》 ,包括2013年票房和口碑都颇为高涨的《中国合伙人》 ,陈可辛电影中的女主角一直偏弱乃至似有还无。唯有到了《亲爱的》 ,由赵薇饰演的李红琴才真正令人眼前一亮。

  赵薇在《亲爱的》中的表演令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她在几场哭戏的处理上,无论是悲痛之中的嚎啕大哭还是委屈中的低声啜泣,包括喜极而泣时的哽咽,分寸的把握与情感的宣泄都控制得十分到位。

  时下的电影市场,票房和商业几乎是所有影人都无法绕过的一道槛儿。只是陈可辛的商业,一般不会单从题材或类型上去讨巧,而更多的是利用大明星的豪华阵容,来为自己的坚持“补拙” 。“融合” ,是陈可辛在接受与《亲爱的》相关采访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坚守自我的追求之中所采取的一种策略。陈可辛曾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是一个乐观的人。 ”相信有了这种心态,陈可辛可能不会太在意《亲爱的》最终票房的多寡。毕竟,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也是电影包括其他艺术更为重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