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将如何生存?
——纪录片《艺术生存》引发的思考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艺术生存》剧照

  《艺术生存》很深刻地表达了在技术革新的当下,文学艺术必须要面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内容上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科技革新,几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这部作品引发的思考是广泛、深入的。

  习惯于在每晚十点收看央视纪录频道的观众一定注意到日前播出的一部名为《艺术生存》的纪录片。用此片总导演王小龙的话说,“这部片子是要用一种不太正经的方式来说正经的问题,做一部彻底区别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当你感觉驾轻就熟,那就说明是错了。要反其道而行之” 。

  《艺术生存》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用四集的篇幅讨论了电影、美术、文学、音乐所面临的生存现状,由腾讯全资投入。这个时代,陆川导演的作品可能会与一个农民拍的电影同时出现在移动终端,传统的美术家会遭遇又迅速又不用纸张的数码绘画,作家出书则与网络写手同台竞争,音乐唱片的发行似乎是敌不过网络下载……《艺术生存》很深刻地表达了在技术革新的当下,文学艺术必须要面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内容上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科技革新,几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这部作品引发的思考是广泛、深入的。

  艺术之间贯穿熔炼的可能

  拍摄纪录片的起因在于腾讯高层提出了“泛娱乐”的概念后,希望就传统文艺门类和互联网的关系,与作家、艺术家实现广泛对话并建立联系。该片监制、策划人之一、腾讯互动娱乐的公关总监戴斌解释说,“泛娱乐”战略可以认为是一种商业挑战模式,其实它当然也是互动娱乐一种业务模式,事实上它的概念或者说这个战略已经经历过两次娱乐升级。第一版本是以IP (知识产权)运营为中心,以网络平台和游戏运营为基础,跨平台多领域的商业拓展,今年四月份更新它的第二个版本,就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共建以明星IP (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粉丝经济。

  戴斌说,“筹拍这部纪录片,其实更多的思考起点是来自于‘泛娱乐’ 。在腾讯互动娱乐推广‘泛娱乐’战略中,游戏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游戏的艺术属性上,腾讯做了比较认真的思考,倾向于认为游戏是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电影的基础之上构成的。电影其实已经是非常复合的艺术了,而游戏的这种复合性和平台性比电影还要再进一步,因为它给了参与者或者艺术的观摩者更多的互动权利。 ”基于对游戏艺术属性的确认,再去展开“泛娱乐”战略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思考,就是人类既往的所有的艺术门类,事实上都是可以打通或者贯穿去审视它们未来的前景的。

  “由此延伸出来很自然的我们就会去关注一个命题,就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个背景之下,既有的艺术可能会何去何从?之所以这个过程之中腾讯会关注艺术生存这个命题,其实很大的动因是,我们想去探讨艺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的走向,只有了解到这样的趋势,我们才能去印证不同艺术门类在互联网时代贯穿、合作、熔炼的可能性。 ”戴斌说。由此,拍摄纪录片《艺术生存》的想法应运而生。

  不表达观点,仅仅是记录

  这部纪录片本身不想下定论,仅仅是呈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真实记录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现状。“所以当初在做这部纪录片的策划时,就不想去说一个观点,因为我们觉得现在还远远没到下定论的时候。 ”戴斌这样解释对这部片子的设想。“我们想记录的这种现状是21世纪初期,就是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范畴之内,到底艺术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有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最好的年代,因为我们的艺术商业化,我们的艺术能赚到前所未有的钱;也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在文学、建筑、音乐等等领域没有能够产生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作品,没有标杆式的作品。 ”但戴斌的观点是——无所谓最好与最坏,这就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可能是过渡的时代,也可能是嬗变之前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进程的推进,既有的艺术门类事实上都在重新反思着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也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蓄积力量。“因为我们都相信,艺术是不死的,只要艺术的身份被确认了,他的生命力是会永恒的。不过每一门艺术可能会有它的高峰期、低谷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它特殊的形态,就像我们已经熟知的,比如在文学门类里面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最标志性的艺术形式,现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有其特有的艺术存在特色。 ”戴斌强调。

  如此看来,这部纪录片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按照既定话题,导演团队尽可能地采纳相关的各种说法。王小龙谈到创作体会时就说:“围绕传统文艺和互联网的关系,形形色色的说法蘑菇似的遍地生长。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混乱和活力,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时期。代表作者态度的解说几乎对每一种说法都提出质疑,这不仅是戏剧化表现、思辨式展开的需要和手段,也是一种主张:必须有所坚守,但对立和敌视毫无意义。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很多行业确实面临生存问题,但是纪录片中受访的那些大佬们并不排斥技术带来的变化,王小龙认为,“互联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手段的便捷,它意味的民主化已经在文艺领域催生了变革” 。

  “放松与真实,是我们做纪录片的态度”

  商业资本介入的纪录片或许给了创作团队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腾讯在这套片子的制作上给予创作者充分信任,“怎么做摄制团队说了算,总导演说了算” 。王小龙说,“我们都是有10年以上纪录片制作经历的人,当我们真正面对摄像机,发现这是一次真正的挑战,要研究互联网传播的话题和样式。如果片子能在电视台畅通无阻,片子就失败了。我们动不动会回到习惯套路上去,而驾轻就熟不是好事。这基于我们对电视台制作模式的厌倦,你自己做得不好玩,观众怎么会有劲? ”

  王小龙或许是第一次直接面对网络观众,因为这部片子制作出来会第一时间挂到网上,这个能让他接触到全新领域的机会,总是会让人亢奋的。观众可能会在片子中看到很多冲突,“其实这种冲突在做采访的时候是非常自然的,被访者面向未来的艺术工作做着非常积极的思考。 ”这也是导演组和投资方达成的共识,“就是这部片子提倡的两种态度——放松与真实” 。

  “所谓放松是在记录一个艺术在一个时代真实的一种面貌,并不灌输某种导向,所以我们在拍的时候很放松,我们愿意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管你是在野,还是在民间,你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我们都会去听。真实就是兼容并包的面对各种意见,只要是不做作的,把心里话、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就好。 ”戴斌介绍说,“我们当时连着开了几天的会,摄制团队、策划团队,大家一起‘头脑风暴’ ,大概定了几个方向,圈了一些我们认为有代表性的,可能发出一些真实声音的人” 。

  带动更大圈子对“泛娱乐”思考

  这部纪录片一集26分钟的篇幅也是比较少见的。戴斌认为,篇幅并不是衡量纪录片价值的一个特别核心与重要的元素,“五分钟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纪录片来,那同样五十分钟你抓不到重点或者一直喋喋不休这个纪录片也没法看。从策划方的角度来说,我的观点是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的话语能够更充分,能够更精到地表现出来。剪辑的意义也在于突出论点,让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论点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

  对于腾讯来说,投资这部纪录片,并未把商业属性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是被忽略掉的。戴斌表示,今天中国的互动娱乐产业,乃至于互联网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提“泛娱乐”这个口号,愿意开始融入“泛娱乐”的大潮。当这个战略真正萌发并应用于实践之后会发现,其实它在一个非常广大的领域里面具有积极意义。这个过程中,腾讯认为“泛娱乐”是真正有积极意义的思考,他们愿意邀请这个圈子里,甚至更大的圈子,更多的企业,大家都来尝试它。而这个思考对于今天的社会是非常有寓意的,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关注艺术,都能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