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涩日记》 :青春不止一个味
栏目:艺林
作者:牧暮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青涩日记》海报

  日前,电影《青涩日记》在京举办看片会,还未上映却已令无数人掩面泪流并深深思考。

  影片深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和成人心理的亲子情感, 12岁少年王曲曲,身处濒临破碎的家庭。和情人育有女儿的父亲,沉迷麻将无所事事的母亲,把这个敏感的孩子推向了叛逆和绝望。没人从他清秀忧郁的脸上看到他对爱的渴望,所有人看到的是他跟现实世界的对抗——冷漠、沉迷、自残、报复……没人明白他,没人走近他,直到遇到少女韩由由的出现。乖乖牌的韩由由,是学校的学霸,但因为父亲给她太多的期待,各种培训班把课余时间排得很满,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两个不同类型的家庭,两个不同类型的青春期孩子,产生了青涩的朦胧恋情。正当这段青涩的初恋开始渗透出淡淡的甘甜时,突如其来的惨剧把曲曲再次推向绝望的边缘。

  《青涩日记》原著作者兼出品人裴蓓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珠海市作协副主席。一个作家之所以用自己的钱拍这样一部不迎合市场的院线电影,是因其当记者时曾接触过一些问题少年和问题家庭,在采访中偶遇过问题孩子的自残,这让制片人感到了痛心和困惑。经调查了解,这类问题在社会上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而已。很多家庭因为缺乏正确的爱的表达,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导致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诸如早恋、网瘾、叛逆等问题。因此,电影就是为了引起社会更多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 《青涩日记》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很基本但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为人父母。过去鲁迅说过怎么做父亲,现在《青涩日记》发问要怎么做父亲和母亲,虽然社会文化急剧转变,一些父母还没有想要怎么影响下一代,但这不是社会文化不能好好对待孩子的理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看完电影后,那最后一碗面,人生百味,让他特别感动。他说,人生就是这样,再苦涩也要咽下去,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这对于我教育自己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孩子还做不了自己的主的时候,学校、家长和社会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史,也是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有一些艺术作品去回应。站在孩子的立场,是能够打动人的,影片故事发展越来越自然活泼,情节把握恰到好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成长。

  心理学家张侃如此力荐此片: 《青涩日记》反映了社会所需关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各种问题,如果此片在全国推广,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警示和感化作用。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认为,这部片子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原生态、自然,电影质感强、细节丰富真实,看电影时就像看到了生活中的孩子、学校里的学生,青涩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影片把电影与心理学在思想结合起来,很有创意。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十分认可这部电影的文学基础,他说,现在很多的电影缺少文学的支持,而文学以外的东西太多,作为作品或者产品,事业或者产业都是很遗憾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作品成为艺术品。它离作品近,离产品远,在中国电影内涵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希望有更多像《青涩日记》这样的艺术作品产生。

  该片导演谢悠以不到24岁的年龄就第一次当独立导演,而且选择这样一部探讨社会话题的电影,并担任编剧,他表示:“对于初中生爱情这个敏感话题,我把握着一个度,点到即止。我定位故事中的早恋是在人生特定的时期一种人性中对爱与温暖的本能需求,不涉及复杂的性与欲望,温暖而纯净。希望这部电影能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康健民说,像《青涩日记》这样对社会、对家庭、对青春、对人生有沉重的思考的电影,在日韩有很多,在中国却寥寥无几!年轻的导演用他有限的经历却展示了他尖锐的视角,表现出对生命的同情热望、对社会的责任,让人潸然泪下。